“村里处处都是景,让人感觉赏心悦目。”长治市武乡县韩北镇下合村村民魏留全说。
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十,下合村的村民们头系彩带,身着盛装,正排练正月十五的“红火”,浓浓年味弥漫在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八路雄风今犹在,太行精神代代传。“用好红色资源,擦亮‘红色名片’,做强‘红色产业’,实现共同富裕。”该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国宏说。武乡,特色鲜明的“红色”已成为一种文旅新时尚,下合村仅是该县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
目前,武乡县稳步推进红色文化、革命精神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凝练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山西文化记忆”新载体,实现红色文物活化与保护成果共享利用,以红色文旅产业为引擎带动产业兴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立足本地资源特色促发展
“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铸*强心,固本培元,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凝心聚力绘就宜居宜业最美画卷。”山西文旅集团产业规划设计院院长朱建民说。
他介绍,年武乡县*府与设计院合作建设我省首批中央福彩支持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落地(简称“示范项目”)。项目采用全国首家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一站式”EPCO项目技术服务模式,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运营前置的思维,提出“红色记忆—追忆之路—新时代传承”理念,促红色旅游新风貌新业态和太行乡土特色深度融合。
示范项目以八路*总部王家峪旧址“1+9”个乡村片区为核心,总投资4.8亿元,覆盖农民5万多人。通过道路景观绿化整治,民居风貌、污水垃圾处理、户厕等改造提升工程,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通过红色旅游专线公路的提升利用,串联起县域优质红色资源;改版大升级型实景剧《太行山上》,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对王家峪八路*总部、上北漳村中共中央北方局*校旧址等革命文物重新陈设布展,形成体系化的游览线路和整体的“展示片区效应”,让革命文物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示与阐释。
让文化成为旅游产业的灵*
扎灯笼、蒸*蒸、剪窗花……武乡县蟠龙镇石板村家家户户沉浸在年味儿里。
2月11日,元宵节将至,作为村里油匠彩绘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富堂笑着说:“今年村里提供材料,家家户户忙着扎灯笼,大家很高兴。”
“文化是乡村的根。只有通过文化的保护传承,并将文化真正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中,才能真正焕发出村庄的活力,激活村庄长久发展的原动力。”村*支部书记王俊伟说。
文化是旅游的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去年至今,项目工作组在充分挖掘该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找准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积极发展新业态,形成以红色旅游资源运用引领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他们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利用现有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将农耕活动与现代乡土文化、传统农业文明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实现创意设计、资源开发、餐饮住宿、文创商品、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络社交互动等全产业链运营,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动乡村生活、生产与生态的“三位一体”发展,使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从民俗文化型过渡到休闲文化型进而升级到创意文化型。
在革命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上,项目工作组运用“文化+艺术+景观”的手段,创新景观小品,扮靓乡村风貌,使小众的高雅艺术走向普世的大众文化,实现红色文物活化与保护成果共享利用。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契机。”山西文旅集团董事长王文保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能够创新和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拉动就业,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记者了解到,项目示范区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作为起点和落脚点,抓好新业态、培育新市场,推动“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打破传统农业界线,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由一产向农产品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等第二产业以及红色旅游、研学旅行、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以一产为基础,接二连三”。
项目工作组通过引进省文旅集团,充分发挥省属国有企业市场主体的核心地位,规划创新“红色+”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设计“红+绿”“红+古”的融合发展路径,为片区特色旅游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活力……
从武乡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验,推动理论提升,项目工作组成功申报我省*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编制《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流程汇编》,探索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创新点,打造符合时代需要、体现山西特色、彰显红色力量的乡村振兴新样本,努力蹚出一条红色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山西路径。
这一切,都昭示着武乡的明天会更精彩。
本报记者欧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