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电影圈的江湖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导演”这个词直指张艺谋一个人。
90年代,是张艺谋创作的*金时期,其作品有:《菊豆》、《秋菊打官司》、《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
其中《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作品,它代表了张艺谋鼎盛时期的创作水平,不管是电影中的服饰、台词还是镜头,都在完美的诠释着张氏电影浓厚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色彩风格。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老师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张艺谋在年拍摄完成,同年就获得了获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莉特别奖。
这些奖项也代表了,国际上对于这部作品给予的高度肯定。
没看懂这部电影的观众,以为讲述的是女人之间争宠的故事。看懂的才了解,导演张艺谋,用一个大宅院中,四位太太的日常生活,来表达封建主义制度下的黑暗。
电影中的四位太太,其实也代表了,四个不同的社会阶级,分别是地主、农民、奴隶和新文化。下面我将从每位太太的社会阶层角度,来解析这部电影。
大太太:在封建社会下,被同化和利用的悲哀
在电影中,大太太象征着地主阶层。她虽然失宠,但身份却比其他夫人高贵的多,不仅仅是因为她生了一个儿子。
其实从大太太第一次出场,我们就可以看出她的身份地位不一般,因为她所穿的衣服是紫色,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代表着尊贵身份的象征,是一种沉稳、庄重的色彩。比如我们的北京故宫,在古代又叫做“紫禁城。”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判断出,大太太的出生应该也是地主家。包括她跟老爷吃饭,都是平起平坐,这里也寓意着他们家世相仿。
因为在封建社会,有钱人家的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所以“正妻”的身世就至关重要。
选择的对象一定是跟自己家室相仿的人,而且这个女人无论男方喜不喜欢,都得娶,毕竟这段婚姻不是根据个人感情来定,而是根据家族的需要。
所以,这段婚姻从开始,就没有任何的感情纽带,更像是一场交易。老爷纳妾,至少他喜欢,但是娶妻,是他逼不得已的行为。
当颂莲来拜见大太太时,可以看出,她的房间非常的阴暗,而且有几个丫鬟在周围打扫灰尘。从这里就说明,老爷已经很久没有来过她的房间。
可以说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名存实亡。包括每一次点灯,大太太都表现的非常平静,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灯再也不会亮起。
封建制度下,包办婚姻的习俗,造就了女性婚姻的悲哀,因为她们的作用就是传宗接代和作为遵守“三从四德”的模范标准。
古代的法律规定,正妻如果有子嗣,那么后面的妾侍无论生儿还是生女,都没有权利继承家业,所以出于多方考虑,第一位夫人的子嗣一定是有钱人家中最理想的继承人,毕竟将家产交到同等阶级的人手中,才会放心。
至于三从四德,就是要作为标准,给底下的妾侍看,让她们以大太太为模范来约束自己,不要打破府上的规矩。大太太在电影中出场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是给观众的感觉是“尊贵”、“大度”。其实在这些表象下,是一颗痛苦、孤寂的心。
可是生在那个年代,她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一举一言一行,都要遵守当时的女性制度,来扮演一个贤妻良母和女主人的角色,所以吃斋念佛,变成了她唯一的情感寄托。
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大太太虽然看起来雍容华贵,有一儿一女,在整个府上有着牢不可破的地位,但也只是男权主义下的工具罢了。
二太太:被封建思想禁锢,深处黑暗却不自知的悲哀
虽然在我们的印象中,农民的形象是朴实,勤劳,善良。
但是在封建社会下,由于贫富差异的巨大化。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民思想上的封闭,再加上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阶层的观念往往更加保守和激进。
所以他们安于现状,不敢打破原有的体制,习惯被统治和奴役。
二太太卓云就代表着封建社会中的农民阶层。因为她在四个太太中,是最能适应府上生活的人。
她从来没有表现出对各种各样规矩的不满,而是逆来顺受,在痛苦中拼命挣扎,却从不逃脱。
比如电影中,老爷第一次点二太太的灯,她卖力的给老爷捶着背,那种表现根本不是一位妻子对于丈夫的爱意,更像是在古代皇室中,一个卑微的奴仆在小心翼翼的伺候着皇帝,生怕一点没做好,就引起皇帝的不满,陷自己于万劫不复。
老爷就代表着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可二太太卓云却把他当做生活中,唯一的思想支柱,她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思考如何去迎合老爷,讨得他的欢心。
因为她习惯依附在统治者的权威下,毕竟在那个社会等级划分,界限分明的年代,农民阶级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缺少自身独立意识。
由于这些顽固不化的成旧思想,才导致她内心的低贱自卑,且极其渴望得到老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