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灯笼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过年读诗压岁的岁是旧岁还是新岁,春联何时
TUhjnbcbe - 2023/8/16 20:18:00

各地春节习俗不同,但长辈给小辈红包几乎通行各地。可在给的时间上却大有不同。有的年三十给,有的正月初一给,还有年三十以前和初一以后给的。

对于过年红包,许多人一律理解为压岁钱。这对不对呢?显然不对。这是习俗流传久远,现在的人们只知道有红包,却不知道今天的红包与古代的压岁钱并不等同。读一首诗就知道了。

清代吴曼云有一首《压岁钱》: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显然,至少在清代的某些地方,压岁钱是年三十给。当时的压岁钱是用彩线串起来的,这与当时的钱币形态相关。

清代的顺治、雍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铸有铜钱,外圆内方,一般用绳子穿起来,以便携带。过年了,用彩线穿起来,图个吉利,理所当然。

这就是说,年三十给压岁钱可能更加符合传统。如果到了正月初一给小辈一些钱,则是拜年线,也就是祝福小辈平安的意思。

这从压岁钱的演变之中可以看出来。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叫“祟”,专门在大年三十夜里出来活动,不时潜入百姓家中去摸熟睡中的孩子头部。被“祟”摸过头的孩子会头痛生病,最后变成傻子。

某地一对夫妇,老年得子,生怕“祟”伤了孩子,年三十晚上便拿出8枚铜钱给孩子玩,使之不能入睡。可是,孩子玩了一会儿之后还是睡着了,而那8枚铜钱放在枕头旁边。“祟”瞧准了机会,潜入这对老年夫妇家中,去摸孩子的头,结果枕边发出金光,“祟”吓得夺门而逃。

此事传开之后,人们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因“祟”与“岁”同音,压岁钱便变成了压岁钱。

守岁也是如此演变而成,最初是“守祟”。到了年三十,天黑之时,将所有房间点燃油灯,通宵不灭。全家吃了年夜饭之后,就围坐火炉旁,一边烤着火,一边聊着天,通宵不睡。因为“祟”是在黑暗中去摸孩子的头,房间里有了灯光,又有大人守着,孩子们也就平安无事。

由此亦知,压岁是镇压旧岁的意思。至了新的一年,“祟”也就不出来的,无需再压。

其实,这是人们辟邪驱*、祈求平安、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的形式化。这个“祟”就是上一年诸多不如意、不顺利之事的代名词。将这些镇压住了,意味着不再纠缠过去的那些不痛快之事,一切烟消云散,新的一年一切重新开始。如此,自然是希望风调雨顺,安康吉利,诸事顺遂。

现在的红包由压岁钱演变而成,但大有不同。第一,压岁钱是家长给小辈的,限于家庭之内,所以年三十就给。第二,红包则是外人给小辈的祝福,是在外出拜年时,受拜者给的回赠。第三,现在的红包用途广泛,年终发奖也是红包,结婚还是给红包,还有过年之时小辈给老人的红包。由此可见,不能将红包与压岁钱等同起来。

旧岁要压,新岁则要扬。到了正月初一,人们都是喜气洋洋,开心快乐,神清气爽,意味着精神焕发地去创造美好生活。这也从古诗中看得出来。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元旦爆竹与除夕爆竹寓意不同。除夕爆笑是辟邪驱*,也就是告别过去。这又与年兽相关。现在的年,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恶兽。每到年末午夜,年兽就会攻击村落,伤害人们,而年兽却害怕响声和红色。人们就在年三十燃放爆竹、悬挂红灯笼以驱之。这几乎是压“祟”的翻版。

正月初一,大开财门,自然是喜庆之事,燃放鞭炮以示声势。在鄂南某地,正月初一还有一个习俗,全村聚焦一起燃放鞭炮,叫作“出行”,相当于现在的烟火表演,但却是在早上进行,图个吉利,图个彩头。“出行”也是.互相拜年,之后再到年长者家中拜年。

王安石的诗中也写了初一燃放鞭炮,说明这个习俗自古而来。从诗中可以看出,到了新年元日,人们不是担心邪啊、*啊之类的东西(年三十已经驱除了),而是沐浴着初春阳光,把旧的桃符取下来,把新的桃符换上,预示着好的兆头。然后,在渐暖的春风里,人们兴高采烈地喝酒聊天,一片祥和。

桃符实际上是门神。在汉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书或画“神荼”、“郁垒”二神,也是图个吉祥。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为书写对偶诗句。有了纸张之后,春联取桃符而代之。据传,从宋代开始,桃符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春联。

据汉书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所畏。”也就是说,正月初一贴春联,而现在的人们都是年三十贴春联,有的更早。那么,到底是年三十还是正月初一贴春联呢?可看一个传说。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有一年的年三十,王羲之写一副对联就被人揭走一副。没有办法,谁让他是书圣呢,他的书法太好了,人人喜欢。到除夕深夜,春联还是没有搞定,王夫人催王羲之再写一副。王羲之沉思片刻,笑着写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但却只写在两联的上半部分。

如此对联,显然不吉利。王夫人让他重写,王羲之却让家人贴了出去。当有人再来揭对联时,却发现如此不吉利,只好作罢。到了大年初一,王羲之起个大早,又在上下联的下半部各加上三个字,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很是吉祥。此联流传至今。

不过,这应该是后来者附加到王羲之身上的。据考证,宋代才逐渐出现纸质春联,东晋比宋代早了多年,岂有纸质春联?王安石生活于-年,他的诗中写的还是桃符,而王羲之生活于—年,足足早了年,却在写春联,可见多么不靠谱。但从中可以看出,桃符是正月初一换新,而春联则是年三十贴上。

网友们,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实际上,在春节习俗上,范围比此还小。农耕时代,乡村比较封闭,即使原本相同的习俗,也会在传承之中有所变化,呈现异彩缤纷之态。所以,春节没有统一的习俗,只有当地的习俗。不知你们以为如何,欢迎留言讨论,以供网友们参考。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名称的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因何过春节?你真的明白吗?

了解一下春联的起源,帮助你分清上联与下联!

春节喝屠苏酒的奇特规矩:水井浸泡,初一饮用,年幼为先?

天津“破五”习俗:“剁小人”、“捏小人嘴”!

读诗疑惑:古代也有《雷霆战将》,弹着琵琶催人上战场?

1
查看完整版本: 过年读诗压岁的岁是旧岁还是新岁,春联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