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岭,男,汉族,笔名豫北蝈蝈、果林,河南濮阳人,大学学历。中共*员,退休*人,曾任战士,船长,干事,副处长,处长,*治部主任,*治委员等职。现为西安市胡家庙*干休养所休干、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世界华文作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名家讲堂》栏目签约艺术家、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
年始,从事新闻写作,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以及原武汉*区《战斗报》等媒体。自年始,陆续在*地报刊发表文艺评论、散文、诗词、小说等作品。在全国有关文学作品大赛中,散文诗歌小说多次获奖。
已出版著作:小说散文集《梦飞山高林密处》《书摊前的女人》《家国情(三人集)》,长篇小说《期待花好月圆时》《人间自有真情在》。
出版著作:
诗歌赏析:
郭国岭诗文新作(年12月以后)
七言无题
人生苦短天地间,
并非只为吃和穿。
灵*也有清与浊,
松风荷韵牡丹艳。
梅兰竹菊人称赞,
罂粟秀外腹藏奸。
和谐包容固然好,
珍馐鸦片莫等观。
.12.7
七言复文友
家雀晨噪吵醒天,
曦光朝霞迎凤鸾。
舞文弄墨馨兰室,
寻章摘句写美篇。
懒登大雅志趣浅,
采菊篱下图清闲。
不屑锦上去添花,
甘当引玉一块砖。
年12月9日
七言无题
人到古稀耳自聪,
我行我素不苟同。
一心一意跟*走,
任你东西南北风。
年12月4日
七言救星颂
——纪念毛主席诞辰周年
民族希望出韶山,
一百二十七年前。
漫漫长夜神州苦,
大众救星降人间。
经天纬地浑身胆,
雄才大略史空前。
千疮百痍化锦绣,
英*一缕笑九天。
年12月26日于西安
七言岁末寄“三友
战友
战斗情义血凝就,
性命相托写春秋。
赤胆忠心为家国,
堪称世上第一友。
文友
不摆佳肴不上酒,
墨香氤氲醉风流。
莫道陋室共寒窗,
志高趣雅文会友。
网友
前无古人史罕有,
天各一方能握手。
何论丑俊年老少,
唯交良师与益友。
年12月31日于西安
七言文苑闹新年
果林文苑闹元旦,
抛砖引玉来开篇。
大海扬波腾蛟龙,
梧桐枝茂鸣凤鸾。
梅兰竹菊比清雅,
玫瑰牡丹争娇艳。
喜闻乐见地气旺,
百尺竿头又一年。
年元旦
七言赞双凤
人杰地灵美楚天,
祥云瑞霞飞凤鸾。
能歌悦耳柳间莺,
善舞娱目云里燕。
笔耕不辍志高远,
兰室墨香撰佳篇。
秀外慧中藏锦绣,
巾帼不让须眉男。
.1.2
註*双凤*石市作协会员,果林文苑副主编。
七言赞成成
英姿飒爽韵娉婷,
冰雪聪明点即通。
心地善良人缘好,
能写善编好文风。
一丝不苟精益精,
吃苦耐劳牛负重。
编辑部里阿庆嫂,
文友一片夸赞声。
.1.2
註成利,笔名成成,果林文苑编辑部编辑。
七言题文友玉照
疫情反扑舞爪牙,
恬淡温文宅在家。
优雅旗袍笼娇躯,
香闺兰室赏插花。
.1.9
瑞雪颂
——瞻观年第一场雪
身若棉,莲步轻,
肌肤晶莹。
白衣侠媖离九重,
窗启门迎。
掃瘟霾,蔚清风,
剑指霸凌。
感天地众志成城,
神州英雄。
怀祥瑞,挥长缨,
气贯长虹。
人神共愤斗顽凶,
牛年必胜。
年1月11日
文友小聚有感
樱花娇艳柳旖旎,
喜迎文友归故里。
昔日品读不谋面,
如今携手共赏析。
丰庆公园飘墨香,
外婆印象萌诗意。
姑且小聚留余兴,
期待笔会人马齐。
注:外婆印象,餐馆名。
年3月30日于西安
文友座谈会有感
果林文苑非阆苑,
不慕天堂不修仙。
镰刀斧头亮心灯,
衔石填海耕桑田。
象牙之塔莫清谈,
空中楼阁太虚玄。
炊烟袅袅稻菽香,
泥土深处有甘泉。
岁月蹉跎人生短,
笔耕不辍十年剑。
嫦娥舞美镜中花,
不如福兰紫罗兰。
註福兰,紫罗兰,两文友。
.4.19
赞易和论道论道
易和论道深出浅,
博学睿智心豁然。
妙趣横生掌声频,
大道至简不空泛。
註易和论道,文友,酷爱国学,专研《易经》。
.4.19
记忆中的家乡年味儿
二十三儿祭灶官儿
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被称为过小年,也称为祭灶日。童年的家乡,记忆最深的是贴老灶爷,吃芝麻糖,看妈妈举行的祭灶仪式。
贴老灶爷,就是把一张纸,亦即老灶爷的神龛,贴到锅灶前的墙上。那时农村的墙可不是现在的墙。现在的墙是砖墙,还有壁纸或涂料。光溜溜的,很容易在上面粘贴。那时农村的墙是泥土墙,虽然也抹得光溜溜的,纸用浆糊贴上很容易脱落。因而,只能钉上去。买钉子钉?不舍得。那时一分钱恨不得掰两半花,那舍得用钉子。用的是酸枣树上的刺,不用花钱。那时破除迷信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正规印刷厂是不印神龛的。神龛都是民间用木刻版印制,图像纸张都很粗糙。
吃芝麻糖,这才是我们真正期盼的。我们小时候也吃零食,但不舍得花钱买。就是啃生红薯,生胡萝卜当水果吃。盼过年,祭灶吃芝麻糖是第一个口福。
二十三日晚饭后,祭灶开始。妈妈先从买好的芝麻糖上掐下一点儿,抹到神龛上老灶爷图像的嘴上。还双手合十,嘴里念叨着:灶王爷,你多吃点儿。然后,作揖,磕头,焚香。接着,把旧神龛揭下来,烧掉,恭送老灶爷上天。这时,妈妈才把供奉的芝麻糖分给眼巴巴等了好久的我和弟弟妹妹。至于为什么祭灶一定用芝麻糖?妈妈的解释是芝麻糖粘性大,好把老灶爷嘴巴粘住,免得他给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出言不慎。
祭灶,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二十四儿年下气儿
我的家乡,在豫北平原。在我童年的家乡,说“过春节”是一个文绉绉的说法,说“过年下”才感觉亲切,平易近人。
二十三儿,祭灶官儿,拉开了过年下的序幕。二十四儿,村子里便开始显露出一些过年的气息。田里没有农活了,劳碌了一年的村民,该放松一下了。于是,户外闲散游逛的人多了,欢声笑语多了。更重要的是学校放假了,孩子们活跃起来。有几个零钱花的孩子,喜欢到街上买摔炮。这是一种小型的炮仗,寸把长,细细的。不用点火,往地上一撂就响。这种零零星星,噼噼啪啪的摔炮声,是最典型的年下气儿。
据说,这种摔炮,是用炸药和碎石粒做成的,很不安全。当在禁止之列。不文明的应当禁止,文明的新的东西应及时补充。否则年下味便会淡化。
二十五儿敲年鼓儿
我的家乡八公桥,是河南省濮阳县一个较大的集镇。我的童年,适逢新中国成立不久。那时,农民的生活还是相当清苦的。但他们的精神是振奋的,乐观的。他们和全国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满怀信心,充满自豪和憧憬地为幸福美好的未来,为造福子孙后代勒紧裤带,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着。所以,童年时代的记忆中,每年春节,全镇都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祥瑞之气。
二十五儿敲年鼓,主要表现的是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洋溢着我们八公桥镇浓郁的乡土气息。我们镇同千千万万个河南村镇一样,对河南戏情有独钟。不要说全镇,就是我们西大街就有一个豫剧团。剧团的乐器,是大家几分几角凑钱购置的。行头是用自产的粗布,动员手巧的妇女缝制的。剧团的组织者,导演,主演是我的堂叔郭连怀。他是一个老八路,抗日战争入伍。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打淮海战役,途径安阳,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伤愈后回乡务农,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直到他去世,身上还有敌人的两粒子弹。
连怀叔善演老生,黑头,有时客串丑角。除他之外,像段君田的小生,郭燕星的花脸,臭儿、二大眼(很遗憾,二位的实名记不得了)的旦角,也像模像样。凡此等等,不一一而举。这样的剧团当然是业余的,农忙偃旗息鼓,农闲,尤其春节,便活跃起来。
祭灶官过去二三天了,家乡的年味理应越来越浓了。遥望故乡,遐思悠悠,心驰神往。那缭绕的丝弦,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仿佛又在耳旁响起……
二十六儿蒸馒头儿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你告诉他,蒸馒头也蕴含着年味儿,他们很可能会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现在连春晚的年味都平淡多了,蒸馒头哪来的年味?
在我记忆的心灵深处,蒸馒头的确蕴含着年味儿。而且是那样深浓,祥和,温馨。
年味儿,总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丰衣足食,馒头显得平淡无奇。在那清苦的年代里,馒头可是稀罕之物。新中国刚成立尚且如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呢?当然,就更别提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素君的《小二姐做梦》中,有这么一句唱词:“三天过后就是窝窝!”新娘子嫁到婆家,头三天可以有馒头吃,三天过后就得啃窝窝头了。
蒸馒头的年味儿,稀罕是一个方面,物以稀为贵嘛!其实,馒头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馒头文化源远流长,据说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原来,发明馒头的不是面点厨师,而是这位聪明智慧象征的蜀相。
蒸馒头的年味儿,主要的,当然并非完全不在馒头上,而在“蒸”上。这里的“蒸”,指的是从合面,制作,上蒸笼等全过程。那浓浓的,温馨的年味儿,就是由这个过程蔚成的精湛的技艺,热闹的场面和浓浓的乡情氛围中,溢发出来的。
这里的馒头,也并非仅指诸葛亮发明的头状面制品,而凡指琳琅满目的面点。小麦磨成的细面,现在统称白面。在那个年月,我们那个村镇,称这种白面为“好面”,这是针对杂粮磨制的杂面而言的。经过反复揉搓,把这种好面团揉搓得细润若玉,柔韧若棉时,就可以制作面点了。面要好,手要巧。有了这一块块美玉,各家各户,也就成了一个个玉雕小作坊了。什么灵蛇送宝,什么刺猬搬家,什么喜鹊登梅,什么雄鸡报晓,什么肥猪拱门,什么玉兔捣药,什么二龙戏珠,什么凤鸣岐山等等,不胜枚举。
那时的农村,民风淳朴,人们性格真诚爽朗。谁家有了忧愁,喜欢给邻居说道说道,得到一些同情温暖,抚慰劝导。谁家有了喜悦,也情不自禁地给左邻右舍显皮显皮,让大家都分享分享。春节蒸馒头更如此,有的妇女精明强干,性格豪爽,好为人师,助人为乐。她们喜欢走家串户,主动传经送宝。“二大娘,你的玉兔捣药做得不对。兔耳朵太小了,怎么看,都像只老鼠。你的灵蛇送宝也不对,眼睛不能用红豆。用绿豆就对了。”
有的妇女性格懦弱谦恭,在农村,她们几乎一生都是小学生。你看,这位正隔着墙头喊邻居求助:“她二婶,你快到我家看看。你看我做的刺猬,身上的刺怎么看都像鱼鳞不像刺。”这位二婶,即便自己再忙,也会把自己的活儿撂下,立马跑了过来。
何为年下气儿?不知有关的专家学者是怎么诠释的。在我遥远的记忆中所体味的,就农村而言,亦即村民共同酿造的,春节期间的,浓郁热烈的,快乐温馨的祥瑞景象和精神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讲,蒸馒头的年下气儿,并不在蒸笼之中,而蕴含在日积月累的乡音乡愁乡情之内。
二十七儿杀年猪儿
杀猪宰羊,是当时农村临近春节的又一景观。现在,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繁荣,物资丰富。不必待到过春节,即便平时,走进菜场早市,什么猪肉,羊肉,牛肉驴肉,活鸡鸭,活鱼虾,比比皆是,应有尽有。正因为如此,杀猪宰羊,是那已经变得遥远的年代,“清贫”出来的特有年味。
那时的农村,一般家庭,不过年不过节,平时是很少舍得吃肉的。连白面馒头都很少吃,何况肉呢?但毕竟解放了,在战争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正在初步走向繁荣富强。村民平时省吃俭用,过年了,吃点儿喝点儿穿点儿快乐点儿当在情理之中。肉味儿,就当时而言,可以说是最诱人的年味儿之一了。
记得一次和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