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千/KongQian
生于年,天津人,祖籍山东,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绘画日记,或者说某种感受,常常会带来一幅作品的问世。我是时记时不记,间或感受深了,就记上几笔。回头来看,多数的感受,只是几个简单的文字,毫无意义可言。
我欣赏汲成老师把传统绘画看做一种“模式”或“样式”和自然对话,洗心于个人。这种由于文化变迁、时间渐悟引出的内心改变,并以自身经验示人的感触,就比较深刻。
我欣赏于小冬老师常不随众意、放胆亮明观点的品格,比如他对我很尊敬的画家安格尔,不顾及“私交”表示批判。现在太缺乏这种在个人意义上有观点、不迷失的人了。————有自己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还欣赏闫秉会老师“嬉笑怒骂”人生态度之后的“坚守批判精神”和“崇尚真才实学”。
我也欣赏张德建老师的冷静、能在热火朝天的“苟活”中分清:哪些是“钱”、哪些是“肉”、哪些是“权势”,哪些“语言”和“绘画行为”更接近他认为的艺术本质。
这里选出几幅素描和笔记,尽量以文图相配的形式看出,以供鞭评。
1、~~~~:线条、色调都能承载什么?形,色,动机,移情......?后来还发现他们承载着好的和坏的教育。(绘画语言与绘画之外)
2、~~~~~:上学时,教解剖的老师曾经留学法国,给我们看的说明图真叫地道。除了现在还有肌肉、骨骼的记忆外,也熏教出了对“哥特”人的完美认识。但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上身比下身长,相对头也大,与老师给的“标准”就成了XX,所以有时候就找不回本来*皮肤的根。~~~~~~~~~~什么是标准,(有范围,中国人如何画自己。看待自己。)
3、~~~~:中国人的脸比较平,从头骨、鼻子那两个窟窿到上牙有一个斜面。鼻骨不高,眼睛不深陷,加上上牙的斜面,使得从眉弓、眼睛、鼻、嘴、到下颌,深度距离不大,所以看起来脸显得“平坦”。这就要求早期从画大卫、阿格里巴(阿古力巴)中训练出来的画者,要注意中国人脸部的这一基本特征。~~~~~~~~~~~(如何看待西方教育,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和自身认可?)
4、~~~:教室里的“模特”很多是下岗人员,风吹日晒使得身体丰厚,皮肤粗糙。脸显得宽大,咬肌比较发达,这和咀嚼的食物种类有关系。很多年轻人脸庞越来越削瘦,但咬肌并不强健,脸的起伏也大了。这是因为现在的食物种类已大大改变,趋于“欧化”,食物咀嚼的次数少了,同时咀嚼强度变小。这也可能还与“时尚”观念带来的模仿心理和暗示有关。~~~~~~~~~~~(食物最基本的生存改变了,被殖民?主动接受?观念从里到外的渗透?;集体无意识?)
5、剖腹产的刀疤,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进化头更大,进化带来的压力?谁来承载压力?孕育与伤疤?、、、、、、)
6、找不到秦时兵马俑的眼神和人体中显露出得气质。这些神情出自一个质朴的上升时期对分治许久的泥土统一起来的渴望。找不到的是一种精神。只剩下牺牲在暴力之下的肌肉、日渐疲劳的“性”和空茫无主的眼神。
7、表情动态,我们好像千年没变。(观皮,没变化,,,好像。慢,悄悄地,变化与表现的时间差)
8、教科书里仍有“东亚病夫”一词。被他人说指的“东亚病夫”,从三维到体态,都与今天大街上行走的人们,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有一种走出阴霾的自豪。但是在今天的人体文化里,走在大街上的人们或多或少都被西方所定的“三围”标准和人体观影响,怎么去理解这个事实呢?~~~(话语权?自豪,从能痛苦的感知到到麻木?)
9、画脸和人体,一开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