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灯笼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物长平之战惨败的赵军统帅赵括并非纸上谈
TUhjnbcbe - 2021/2/14 9:48:00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0710.html
李从悠 http://m.39.net/pf/a_4305598.html
被偷走了一小时澳洲的夏令时到底是怎么一 http://www.kanpeilaa.com/jtqk/6542.html

全文共字

阅读需要17分钟

历史如同一阵秋风,冷酷无情,长平之战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大规模歼灭战的范例,以至被誉为“歼灭战之最佳史例”。

长平之战

廉颇“不若则能避之”坚壁不战,导致王龁三年无功;白起秘抵长平,“能而示之不能”,诱敌深入,迂回包抄。赵括逞强浮躁、轻虑盲动,忽视粮道,三*覆灭。白起穷凶暴戾,杀降坑卒,为后世所不齿,留下千古骂名,赵括纸上谈兵,盲目冒进,导致赵*惨败,受人羞辱。但他视死如归,英勇牺牲的精神为后人所钦佩和感叹。

两千多年来,赵括已经被人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夸夸其谈,不务实战的代名词,也正是因为长平之战的惨败,才派生出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场历时三年的秦赵之战,双方死伤人数几十万,战争结果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惨烈血腥的长平之战从公元前年7月中旬到9月,赵*被困整整46天,粮尽水绝,*心涣散,不战自乱。赵括虽然组织了数次突围,但均未奏效,自己中箭身亡。赵*失去的主帅,立刻陷入混乱。秦*趁机猛烈进攻,赵*丢盔卸甲,全*投降,被白起坑杀。

纸上谈兵

后人评论赵括纸上谈兵,空谈误国,由于长平惨败,赵国从此一蹶不振,25年之后,被秦国吞并。在人们对赵括贬低和指责的同时,也对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的残忍口诛笔伐。远去了鼓角争鸣,湮没了金戈铁马,黯淡了刀光剑影,一切归于平静,尘归尘,土归土,尘埃早已落定,我们不要抱着个人喜好,也不要带着情感恩怨来妄加评论,真实地分析长平之战赵败秦胜的原因,客观地还原历史,正确地评价赵括。

从秦赵两国综合国力上分析,秦国早在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历经几代帝王,国富兵强,而赵国也不落后。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内修国*,外扬*力,翦除三胡,拓地千里,经惠文王传于孝成王手中时,赵国已经具备与强秦抗衡的能力。两*征战,必决雌雄,当我们拂去历史的烟尘,再来重新审视这场中国冷兵器时代的著名战役,弱弱地问一声:把这个沉重的历史责任放在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身上,是否公平?

赵括出山是毛遂自荐,还是赵王点将?当时在赵国,也是有不少将才的,为什么赵王选来选去,天平会倾向年轻气盛的赵括呢?原因很简单,赵括他是有这个能力的。

如果赵括没有这个能力,赵孝成王就不会把德高望重的老将*廉颇给换下。赵括的父亲赵奢和廉颇一样是赵国的一代名将,赵孝成王相信“老子英雄儿好汉”和“将门出虎子”的道理。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天下莫能当”,这是多么厉害的一句话,在求真务实,言之凿凿的太史公司马迁笔下,自然不会无缘无故地褒奖一个人。从马服君赵奢的严厉家教来说,赵括是饱读兵书的将门之后,是羽翼丰满的赵国新锐。

廉颇

司马迁在写《史记》还对其他名将进行评价,但都惜墨如金,评价白起时只用“善用兵”三字,评价乐毅只用“好兵”两个字,评价王翦只用“少而好兵”四字,评价廉颇显得大气一些,“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但在良将前面加上赵国这个定语,意在暗示廉颇只是赵国出名“以勇气闻于诸侯”,胆略和勇气过人,用兵谋略要差了一些。评价李牧:“赵之北边良将”定语比廉颇都多,那范围更小,只是戍守北部边疆抗击匈奴,和诸侯争锋就差远了。司马迁对赵括的评价“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是非常高的,赵括自然不是泛泛之辈。

赵括不仅出生将门,而且受到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更有随父征战的经历,他原本就有带兵上阵的经验。没有两把刷子,求胜心切的赵孝成王焉能用他?公元前年,赵惠文王派赵奢带兵进攻齐国的孤城麦丘,多次强攻未下。随父出征的赵括向其父进谏“以退为进,明收暗攻”之计,遣俘投粮收人心,麦丘城内激变,遂兵不血刃地进入了麦丘。麦丘一战,赵括成名,“虎父无犬子”成为当时赵国*士对赵奢父子的高度评价。

在著名的阏与之战前,赵奢曾向赵括请教如何以最小代价解阏与之围,赵括对于秦赵两*的优劣势以及当前的战争形势进行了准确的分析,赵奢采纳,大败秦*。年轻的君王,年轻的将领,都想建功立业,君主信任将领的才能,将领感恩君主的信任。人们说是秦国用反间计让赵括上位,试问如果赵括一点儿作为也没有,只是一个书呆子,这反间计再好它能成功吗?

阏与之战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可以看出赵括真的不一般,秦昭襄王对秦*内部下令,谁敢泄露武安君为将,立斩不赦。那就是说秦国起用武安君白起,换下先前的王龁,不是光明正大,而是偷偷摸摸的。按常规来说,起··用白起这个百战百胜的“人屠”,应该大肆宣扬才对,这样可以对赵*造成人心恐慌,不战自退。可为什么秦国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呢?

这里除了秦国上下都在耍阴谋诡计,暗藏玄机外,更透露出一个天大的秘密:秦国是在忌惮赵括,害怕赵括,赵括不但出生将门,而且熟读兵书,具有实战经验,可以说是年强气盛,有勇有谋,赵括在战国晚期已是声名鹊起,恐怕在武安君白起心里,他心里也没底,是否能完胜马服君的这个天才儿子。白起是想让赵括继续把秦*总指挥当作王龁,按照既定计划发起攻击,如果一旦知道是武安君白起指挥,熟读兵书的赵括绝对会换另一种战法对付秦*。

公元前年,韩、魏、赵三家分晋,上*归韩。但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对上*心怀觊觎。公元前年,秦将白起曾深入上*,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营村)。此时,秦吞食上*的血盆大口已经张开,只是由于当时正值秦楚之战,战事紧张,秦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有所顾虑才撤*。此后秦对楚作战获胜,于是又在公元前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先后把*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一片狭长土地掠为己有,韩国的上*郡与都城洛阳的联系被切断。

韩桓惠王惧怕秦*势力,决定主动把上*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韩桓惠王就派冯亭接替上*郡守遂行降秦。冯亭上任后,从感情上也极其不愿降秦。他率众献上*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郡守,赵*接收上*。因上*居高临下,离东面的邯郸仅多公里,韩国的上*确为赵国西部的天然屏障。赵国接受上*从战略上是完全正确的。可谁曾料到,面对韩国抛给赵国的是一个烫手山芋,成为了秦赵开战的导火索。

秦国看到到嘴的肥肉让赵国吃了,秦昭襄王派王龁率大*攻取上*,秦*锐不可当,阵地连连失手,上*残兵与廉颇带来的援兵会合,在长平且战且退,最后退到丹河以东,筑垒坚守,与秦*对峙,秦*三年不能前进,秦将王龁一筹莫展。持久战对于秦赵都不利,长期的僵持战让两国都着急起来,隐蔽战线上的战争也打了起来。

简而言之,在赵国方面:一是,派使者到秦国议和;二是,多次派人责备要求廉颇出战。三是用赵括替换了廉颇;四是,改阵地抵抗为主动出击。秦国方面:一是,借赵国使秦的机会,外交上孤立赵国,扼杀合纵力量;二是使用反间计挑拔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散布秦*害怕赵括的流言;三是促使赵王下定决心速战速决,临阵换将;四是秘密地启用白起统率秦*,包抄迂回,断其粮道,诱敌聚歼。

秦赵必有一战,而且是大战,即使没有上*之争,也会发生大战,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赵孝成王接收上*没错,派廉颇守卫上*也没错,临阵换将,不是赵括的错,是赵孝成王的主意,更是赵国国力的反映。反正得打,早打晚打都得打。一味地被动防守,还不如主动地出击,以攻为守。当年蜀国为了自保,诸葛亮通过主动出击,六出祁山攻魏的方式,以攻为守也是这个道理。

赵之惨败不是赵国本人的错,而在于赵国实力、*治外交、高层决策,其根本在于赵孝成王于*国生死存亡之秋,轻虑浅谋,不在于赵括上任后另行其是、若干指挥环节失误;就赵括本人言,则不过是“不可为而强为之”。赵孝成王想打破僵持保守战法的命令,坚决地使用赵括为主将对阵王龁。但他没有考虑到秦国起用白起。赵括率领大*挺进敌后被包围,依然毫无惧色,以马革裹尸、英勇奋战的必死信念,冲锋在第一线。直到弹尽粮绝没有外援46天后,依然率领都已经士卒相食的赵*,不顾一切地向秦*发动进攻,最终战死沙场。

长平之战骸骨遗址

在46天血战中,两*血战,必定要分出胜负,总会有一方要输,当势均力敌之时,那就要上天的眷顾了,秦*后援来了,赵*援*不到,秦*胜了。但秦*是险胜,长平战事空前惨烈,战后秦*承认60万大*死亡过半,那就是死伤了30万,赵*也是死伤过半,那么就没有40万的降卒了,近年来考古发现长平地区并没有集中的万人坑,而是分散于田野山谷的小面积尸骨坑,且都有刀戈创伤,充分说明秦*坑杀四十万赵*的说法并不真实,虽说史书中有所记载,但历史实胜利者书写的,甚至就连赵*是否投降也存在极大的争议。

当赵*被秦*包围之后,发现对方统帅是“人屠”白起,面对这样冷酷无情的对手,赵*宁愿选择战死,也不愿意投降被杀死。赵*组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燕赵大地的青壮年,经过严格选拔训练后充*,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肯定是人人奋勇,个个当先。另一个是三胡降卒,性情彪悍,善于骑射,难以降服。再者因为战死有抚恤,投降则蒙羞,所以说赵*主动放下武器投降说不通。

白起的嗜杀给了赵括鼓舞士气的理由,正因为自知必死,才会给秦*如此大的创伤。再说长平之战后,赵*伤亡在30万以上,赵*在和秦*对阵中,打的是攻防战,一方誓死力争突出重围,一方拼死抵抗力争围歼,双方伤亡都很大,如果战后还存在40万赵*的话,秦*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损失,赵*在历时三年的战争中就没有战斗减员?显然说不通,唯一可以解释的是赵*经过英勇战斗,导致秦*损失巨大,而且从战损伤亡比例上看也差不多。那就是说,赵*伤亡也在20至30万上下,赵*大多是战死掩埋的,杀降坑卒也许是有的,但那是少部分。

长平之战赵*虽说是全*覆灭,但很少有投降的,他们是宁死不降,血洒疆场,而并非屈辱投降被悉数坑杀。在惨烈的46天杀伐征战中,秦*死伤明显远高于赵*,这是谁和秦*作战,当然是赵*,这是谁指挥的,当然是赵括。赵括接任后主动冲击、搏命拼杀造成的。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毕竟血性刚烈,以一将之力,而抗秦倾国之力,致使秦*死伤过半。这样的骄人战绩是赵括所为,就是老将廉颇指挥,也未必有此战绩。

达到这个战绩的是赵括,一个败*之将。由于自己的拼死反击,给秦*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最后赵*被骗投降后,秦*还要不得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这是出于害怕赵*反扑,以屠杀遏制其东山再起,那肯定是赵*给秦*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长平之战不但是赵国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秦国心中永远的痛。长平之战后,秦国力图一举吞并赵国,围困邯郸,但遭到赵国全*全民的有力反击,最后不得逃之夭夭,秦国自长平之战后,数次败给其他国家,甚至一度被敌人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此后秦国选择隐忍,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才恢复元气,直到千古一帝秦始皇出现,才于公元前年完成统一大业。

赵括虽然出生将门家庭,但绝不是纨绔子弟,少有壮志,熟读兵书。继承父亲的爵位,他不想吃老本,甘愿效命沙场,建立*功。廉颇的守战不出,让秦国拖不起,更让赵国拖不起,显然让雄心勃勃的赵孝成王难以接受数年耗费的粮饷,相持战谁能撑到最后,真的很难预料。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赵王临阵换将,赵括披挂出征,似乎都不应过多地指责。熟读兵书的赵括,真的不想纸上谈兵,“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跃马扬鞭,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为国效忠,他很想通过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才干,而世袭的恩遇也在告诉这位年轻的将*,血染沙场是一个职业*人应当奋力争取的荣光。

同样,对于赵孝成王而言,也太需要用一个年轻气盛的将*带领赵*冲锋陷阵,用一场胜利战争来树立自己在赵国的威信和在战国七雄中稳固的地位。到了长平战场的赵括,立即深入前线,部署作战计划,把自己的作战原则和指挥意图贯彻到每一名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集团冲锋深入敌阵,把秦*撕开一个口子,以此打败秦*,这一策略,站在秦*统帅王龁的立场上也是正确。多年坚守不战,出奇兵深入敌阵,搅乱阵脚,虽然冒险,但仍是可行的,兵之,诡道也!打破常规,出奇制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赵*旗开得胜之际,狡猾的老将白起诱敌深入,然后断其粮道,绝其援*,赵*遂受困。

在今天的长平古战场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这样的地形地貌是不适合骑兵大*团作战的,可以判断,此时秦赵两*应该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在战场上穿行于赵*左右,采取迂回包抄的秦*,用的是精骑兵。但在整个长平之战中,史书很少记载,或者本来就没有记载赵*有骑兵部队活动的情况。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在参加长平之战的赵*中骑兵只是占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赵国“胡服骑射”精骑兵在哪里呢?细心的读者观看战国形势图,就可以找到答案,赵国北部有漫长的边界线,真正的精骑兵部署在北部边疆,抵御匈奴等草原少数民族的进攻。参加长平之战的虽说号称45万之众,但没有多少精锐骑兵。这样一来,在战场机动上就输秦一筹。

在赵*被包围之后,赵括不愧为将门之后,表现镇定,指挥娴熟,赵括将四万精锐分为四队,轮流冲击秦*营垒。赵括让每一队赵*精锐,攻击一个时辰,然后休整三个时辰,轮番给秦*造成强势压力。在如此困境之下,赵括还能用尽兵法,使出这种分成几队,轮番冲锋的策略,他的兵法素养确实天下没有第二人了。而且在最后危急时刻,亲自上阵,而且是赤膊上阵,带头冲锋,可以看出,他不是文弱书生,更是勇猛战将。

在整个赵*突围过程中,秦*始终占据一个优势,秦*是以饱餐的状态出战的,而赵*是疲惫之师,饥肠辘辘,若非如此,秦*能否阻挡还是问题。作为一个统领几十万*队的首领,赵括死战不退,视死如归,英勇不屈,最后战死沙场,书写了作为一个*人的辉煌篇章,赵括作为统帅只指挥参加了一次大战役,这是最初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历史没有给这个年轻将领第二次机会。

多年前的一场大战成就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的霸业,同时也成了赵人永远不能遗忘的痛。美国的巴顿将*在一次战前动员时说:“战争就是杀人,你不杀他,他就杀你”。长平之战赵国惨败,赵括是赵*的统帅,千百年来,承担着指挥这场战事失败的重担,历朝历代对其失败贬损不断,纸上谈兵成了赵括的代名词,成了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另一种解释。

秦赵两国位置图

人们在责难赵括的同时,可能忘了当时秦赵两国的实力,当时真实的战争状态,兵员结构,国际形势,外交策略,后勤给养等诸多因素。可能忘记了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赵括的对手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赵国是惨败,秦国是惨胜!战后,白起也认为赵括的*事才能绝不逊色其父赵奢,赵括率领的赵*悍勇,对秦*造成重创,六国中唯有赵*,白起事后承认如果当时赵括不死,自己一旦身死,秦国就无人能够抗衡他。

我们应该知道:在国家危难存亡之际,一位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在君王的授意下,主动承担起力挽狂澜的重任,他是不可为而为之、一心想建功立业、一心想报效国家。面对强敌,毫无惧色,勇敢直前;面对生死,视死如归,英勇牺牲,马革裹尸,血洒疆场的精神似乎也应该让我们心怀敬意!不以成败论英雄,死得其所,为国效忠,赵括算得上千古英雄!

REVIEW

◆◆热文推荐

一带一路环球通史

犹太人为什么如此聪明?

史话

一百多年前,法国强塞给中国一块地,现在起了大作用!欧美看后心塞不已

人物

此女嫌名字太雅,竟取了个很土的名字,不料却因此红遍上海滩

聚焦丨住在北京郊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人物

生同眠,死同穴,最美的爱情,也不过如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长平之战惨败的赵军统帅赵括并非纸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