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溯源考
★石*华
一、缘起
写这一篇随笔,直接的触发点是最近看到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水磨镇(曾经是乐红镇的辖区)岩头村大箐村民小组(我八十八年前的老家)于年(乙未)年冬月十二日请一位80岁高龄的戈老先生(姓氏不详,方言姓“锅”)花了八天时间编撰的《石氏族谱》,族谱分阴阳两本,实际上,和我所见到的正规的族谱相距甚远,阴谱从溯源的角度,非常模糊,从明朝、清朝到现在才逐渐清晰。明清时期的演变,又非常可疑。错别字非常多。不严谨。阳谱也显得杂乱,逻辑性模糊,浮于表面,且错漏非常多。但是我梳理了一下,得出以下几个关键的信息:
二、祖籍、祖先的辉煌和迁徙的路线
戈老先生编写的《石氏族谱》,充满了类似经文、唱书、增广贤文、莲花落的句式,力图通篇写成韵文,文白间杂,毛笔楷书,采用繁体字。开篇写了很多儒、释、道杂糅的关于生命与人类起源演变的传说,以及劝人忠孝节义、行善积德的句子。笼统地说,天下原来共一姓,祖先都是伏羲、女娲氏,貌似暗示石氏祖先也就是源于伏羲、女娲。
恍惚就写到明朝时期(戈老先生写成“民朝”),老先生写了我们这一支石氏家族的“十大弟兄”的丰功伟绩,有名有姓,有鼻子有眼,但我感觉很可疑,因为那种辉煌太夸张了,貌似没有正史资料来佐证。
戈老先生写道,石氏(我家这一支头)祖籍南京应天府白马街柳树巷,当时有弟兄十人。老大叫石拿龙,洪武二年进京赶考,“一笔钦点状元郎”;老二叫石拿虎,中武举,“镇守边关有名人”;老三叫石拿贤,“是个道(台)职,一品忠臣保龙庭”;老四石拿忠是个翰林员,“奉旨坐过汉阳省,海外天子管万民”;老五叫石拿清,是两榜进士,“封为国老一大臣”;老六“石拿山是贡爷职,掌管山河太平春”;老七“石拿品是府台职,忠心一片保朝廷”;老八石拿品(疑似写错,和老七名字一样)是个元帅职,“武将提刀定太平”;老九石拿本是个将*职,镇守边关;老十石拿权是个化台职。
当时石家“也有王侯并宰相,又有为官受禄人,也有文来也有武,又有入学中举人,也有两榜文进士,员外之家有声名,也有忠来也有孝,又有新爷举贡门……说起石家名誉好,明朝世界有名人,石家出了十员将,明朝流传到而今,有人学得石家样,半犹天子半犹臣”。
正因为石家“官多人又广”,就被奸臣把本奏,“他说石家乱朝廷,贪心要想坐龙庭,皇王闻听心大怒,要灭石家九族人,石家弟兄听见信,红拳打出午朝门,多少追兵来追赶,追陇泸洋海岸边,泸洋岸上开一仗,兵练退转午朝门,泸洋岸上来分手,凤颈桥边插柳枒:我祖明朝宰相家,被奸赶散各天涯,泸洋岸上相携手,凤颈桥边柳为记。弟兄十人各一边,一个勒马朝东走,一个骑马往南行……有人知道此诗者,同宗同姓是一家。”(听父亲曾经说过,当时实际上只有九弟兄,临近分手的时候,把一块背镜摔为十块,就认了一个卯姓人,合计十弟兄,约定以背镜和红龙为记,就分散十方了。所以后来有“卯石不开亲“的说法,因为卯家和石家当时认为一家。)
按照戈老先生的记录,石家十大弟兄就像彝族“六祖分支”一样分散之后,我家这一支迁移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兴家置业数年春,日后流落贵州省(我父亲石明发告诉过我,在过贵州省皮官甫法尔河腰岩,这些地名都是音译,具体在哪里不详。),皇城美景表不清。乾隆皇帝登龙位,库山大开办金银。先祖要往乐马厂,贵州游往云南城。乐马厂上把矿办,不见金银不回程。后又流落昭通府,洒渔河坐了数年春。日后迁移鲁甸县,大箐地内来坐稳。”
以上主要根据戈老先生编写的《石氏族谱》。族谱中提到的“大箐”,就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水磨镇岩头村大箐(曾经是乐红镇辖区)。如果继续梳理到我,这里插一点内容。搬到大箐的时间大约就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乐马厂银矿大旺,我的七世祖(这种称呼不知可不可以,就是父辈往上——含父辈——数七代)石凤庭带领家人最初到达这个叫“大箐”的地方,至今生息繁衍十一代约三百年,现在能联系的本家族人员数百人。从大箐也有先辈迁出,有迁往贵州威宁的,有迁往曲靖的,有迁往巧家白太阳(音译,一说叫白炭窑)的。我的祖父石开富携祖母孟(读混)氏,抱着刚在山洞里出生的他们的长女、我的姑妈石明芬,逃荒躲难来到龙头山。后又生我父亲石明发和我二叔石明友。
三、字辈(字派排行)
大箐凤字辈之前的字辈已经无从查考,大箐凤字辈以来,原先的字辈是“凤朝安秀发、开明洪正兴、林文兆有顺、国恩家自成”。我是“洪”字辈,曾经有石洪玉这个名字。按照父亲所说,凤字辈以来,石凤庭,妻蒋氏,生四子,长子石朝阳,妻杨氏;次子石朝章;三子石朝周搬巧家白太阳;四子石朝选,到曲靖当县官。我家是石凤庭的长子石朝阳传下来的支系。石朝阳,妻杨氏,生一子石安仁(生于清道光甲申年三月初四,卒于民国己未年七月初六日)。石安仁妻朱氏,所生五子,长子石秀林,次子石秀明,三子、四子下贵州,五子石秀清,妻张氏,生四子,长子发相,次子发顺,三子发贵,四子法佩。我们是石朝阳的长子石秀林传下来的支系。石秀林生六子,三子石发青(一说叫石发林),妻杨氏。石发青所生长子石开富,即我的祖父。
年请戈老先生编写的《石氏族谱》重新定了一份字辈(字派排行),共计个字,开头是“凤朝安秀发富贵、君臣选举有才能、荣华美景孝维先、学习昆仑入山岭、龙虎榜上标麒麟、英雄武彬掌帅应、道德题诗寻书普、仁义礼智品本性……”按照新字辈排行,我的字辈是“君”,我的名字石*华,家族间应该是石君华。祖父辈“开”和父辈“明”已经在族谱上变更为“富”字辈和“贵”字辈。
四、真正的“石氏溯源”任重道远
家族间费了很大的力,在年做了《石氏族谱》阴阳谱两本,在我看来,和真正的族谱比起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谱。但是毕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寻根问祖和联系本宗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比起之前的口头相传有了巨大的进步。关于石氏的来源,我查过一些网上的资料,但是网上的石氏源流和我们这个明朝才有点蛛丝马迹的支系,实在是难以形成科学的、一以贯之的联系。
网上比较公认的石氏的先祖,是春秋时期卫国“纯臣”公孙石碏(读que或者xi),他是公孙轩辕氏后人,后也是姬姓,和周天子家一脉相承,他大义灭亲,被国王赐姓“石”。但是他是不是我们这个石氏支系的先祖,不得而知。
五、关于我这篇随笔主要依据的《石氏族谱》的逸闻趣事
我这篇随笔,主要介绍我至今为止了解的先辈的来历。主要依据的是年(乙未)冬月十二日大箐《石氏族谱》阴阳两谱。说到这两本《石氏族谱》,我想再介绍一下它们的产生过程。我觉得挺有意思。
年,那时我才六岁。在老家大箐,我有个祖父叫石开文(家谱上改名石富文)和他的儿子、我的叔父石明华(家谱上改名石贵华)、他的儿媳、我的大婶彭世芝,率领族人三辈28人,聘请他们认为神仙一样的、德高望重的戈老先生主持编写了家谱。
戈老先生是谁,已经不重要,家谱上也没有留名,只听他们说大概是龙头山方向的人。阅读谱书,我对这位老先生,油然而生许多敬意。当时的戈老先生已经八十高龄,天寒地冻,不分昼夜,花了八天时间完成数万字的谱书,实属不易。那些标准的小楷字,毛笔写就,字迹娴熟清晰,采用繁体字,更加困难,特别是,整本阴谱,洋洋洒洒,引经据典,以及编写介绍石氏的祖籍、新址、坟山、劝世文,全部用诗句写成。单说字新字辈排行,字,选择不重复的字,他认为比较好的字,力求编成有教育和激励意义的韵文,都可看出他的尽心竭力和较高的水平。虽然有错别字、同音字,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他编写的谱书,实际上现在我们家族这个支系的绝大多数人无法读懂。机缘巧合。我不是自夸,小学三年级,我就改编、补写过父亲的手抄唱书,那时候父亲抄写的《金铃记》《西京记》等唱书,人们爱借去传唱,乃至于破损,我就为破损的地方补充过内容,并修改过我认为不太恰当的字句。初中时,我的文言文部分的考题,几乎是不会丢分的。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时,繁体字版本的《古代汉语》,我自学得比较轻松(当然,很多繁体字是会读不会写的)。……因此,我读戈老先生编写这个唱书、经文、增广贤文似的谱书,并不吃力。
据说,戈老先生脾气很怪,严格的素食主义,动物肉、油乃至鸡蛋,都一概不吃。为石家编写家谱,别无他求,只要求买新锅、新碗、新筷子,专人为他煮饭,一个人吃。旱烟(叶子烟)不求好坏,必须带“骨头(烟筋)”。茶不求好坏,必须炕脆了再泡。夜里要起来烤火,草木烧过后,蹲在火塘边,打开衣襟烤肚皮,一烤就两三个时辰五六个钟头。叔父石明华和婶婶彭世芝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细致入微。老先生很感动,在谱书的末尾,如此赞扬石明华和彭世芝夫妻二人,诗曰:
前朝後漢也難表,回文又表石貴華。
因為抄譜事一件,費盡千般萬苦心。
為祖為族丟下古,晝夜不眠到天明。
夫婦二人多厚道,早晚四時扶侍人。
上予祖人標名姓,下予兒孫立排行。
孝心感動天和地,留得美名萬古揚。
他妻名諱彭世芝,孝悌忠信也知道,
三從四德看得清,本是彭家名門女,
女中君子大賢良,千年美名留世上,
兒孫代代出忠良。
附注:这是修改稿,今后会根据了解的信息不断修改和完善。感谢点击标题下的蓝字朱提山的石头,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