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漂,这个要使巧劲的,工具也很重要,要选扁状且边沿圆滑的瓦块或者小石子,在电视剧里,会打水漂的男猪脚一般比较受欢迎,不会的乡友有必要勤加练习。
熟悉的田间小路,在这样的小路上漫步,能有效舒缓压力,如果旁边再牵个人,感觉就更美了。
放牛,现在的孩子放学后很少干这个了.....在老乡们眼中,学生伢是不能放牛的,折了读书人的身份。
土灶,柴火饭很好吃,就是做起来特别麻烦,要兼顾锅里的饭菜和灶火,初学者往往手忙脚乱,把自己搞得乌漆抹黑。
“九”(音译)把子,是小时候最愿意干的一件事,灰多,又枯燥,一般家长不给一两块的好处,小孩轻易是不答应的。
摘花生,多么熟悉的场景……
黑白电视机,你家里还有么?当年暑假看西游记和白娘子的追剧神器,古董了
乡村里的方前屋后特别多,俗称“鸭BB”,不知道其他地方是怎么叫的,嫩绿的颜色很清爽,养眼,这成串的应该是杨树的种子,我们通常喜欢全部抡下来。
这个叫“风腔”,学名叫“旋转式扬谷扇车”,据说公元前2世纪就发明了,西方18世纪才出现,不知是哪位大神的经典设计……还蛮好玩的
江汉平原的田野都是这样,一望无际,其实家乡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那啥
割谷,是一年内最辛苦的时候,往往会连续一两周的忙碌,现在都是自动收割机,应该有所改观了
这个比较偏门,叫“营养钵”,很有意思,谁玩谁知道,但一两亩地整下来往往会胳膊酸疼,棉花就是从这个小泥巴桩桩里长出来的。
耕田,在农技中属于比较上层的“武功”,经常是父亲或者爷爷们在干,我们80后、90后干过的不多,有技艺失传的危险。
扯秧苗,蛮好玩的,泥巴软软的,水里经常会有蝌蚪和小泥鳅,但对农人来说,这是一年辛苦的开始。
插秧被看做是家族间协作能力的比拼,不同的姓氏内部会串工,相互帮忙,往往家族大的会推进的比较快。
扯完秧,再栽种到水田中,大概经过一两个月的生长就呈现整整齐齐、绿油油的一篇
马蜂窝,你捅过没有?捅完扔下棍子就狂奔。据说蛰的生疼,但马蜂窝捅过几回,从来没被蛰过,不可谓是遗憾。
南瓜的花,我哪妈能够看出那是公花、那是母花,我却怎么也不会看。如果小孩热气长包的话,用南瓜花捣碎敷上很有效。
金银虫,小时候我们喜欢栓一根线绳或者在背上插跟竹签子,当小风筝玩
哈哈,这个这个这个,不说了,2B少年欢乐多。
长相跟名字一样霸气,“铁鼓油(牛)”,被这玩意家住是要出血的。常见的有纯黑的和黑背相间的两种。
这是刺苔,方言又称:“刺梗子”,也是外人听起来很怪的名字,一种带刺的灌木状植物,掐下它在春雨之后长出的嫩嫩的清苔,剥去带刺外皮,就可以享用了,一样的脆甜,对于当年不知道什么是泡泡糖、巧克力,几乎没有零花钱的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讲,这些就是我们当年最好的“零食”。大自然的馈赠!
“知了”,方言也叫“知叶子”,只能说我们的童年太苦逼了,什么电子产品都没有,只能抓他们来听响。
上面这个红色的果子,大家说是蛇吃的,叫蛇果,经常有一些”白沫“沾在上面,我至今弄不明白上面那白沫是不是蛇吐上去的,所以,如同妖艳的诱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今的你还在思考哪些问题吗?
哈哈,记得这一只让我们感到惶恐的、毛骨悚然的虫子吧,方言叫”洋辣子“,凡是被它蛰过的人记忆犹新,常见于花生叶子、大豆叶子、豇豆叶子的底部,是我们去田地间不得不防恐怖虫子。
这是长在洪湖水乡的孩童们必备的技能。
这是我和小伙伴们的第一个创业项目,“si鳝鱼”,暑假的收获多寡就决定了开学后加餐和打游戏的频次。
灯笼果,这玩意当年在路边上就是野草,拨开后能看到里面的圆溜溜的籽,前几天在水果店看见了,三十几元一斤,后悔当年不懂得欣赏啊。
一般是同桌和前后排之间的对战武器,攻击点通常是后颈脖子和胳膊上。
菱角,味道是很好的,从前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后来河里都污染了,菱角务子就见得少了。吃起来有板栗的口感,据说营养价值很高。
如果吃过这个的乡友,说明已经奔三了,而且童年有过肚子痛的历史,坦白说,这个小丸子效果确实是好,谁用谁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