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
1.辛温宣化法
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皮毛束闭,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
常兼有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咳吐白痰、脉浮等。
常用方剂如:
杏苏散(杏仁、苏叶、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止嗽散(荆芥、白前、桔梗、甘草、百部、陈皮、紫菀、生姜)
三拗汤(麻*、杏仁、甘草、生姜)
2.辛凉宣肺法
适用于感冒风温、风热,温邪袭肺,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
常兼有微恶风寒、发热、口渴、脉浮数等。
常用方剂如:
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
加减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荆芥穗、牛蒡子、浙贝母、杏仁、淡豆豉、生甘草)。
3.宣郁理气法
适用于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胸中气机不得宣畅影响到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
证见咳嗽,胸闷,脘胁痛胀,生气则加重,喜长吁,性急躁,脉弦等。
常用方如:
加减疏气饮子(厚朴、紫苏梗、青皮、陈皮、大腹皮、瓜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茯苓、香附、炙甘草)
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药、紫苏、橘皮、杏仁、桔梗、地骨皮、桑白皮、浙贝母、*芩)
余如常用的疏肺、开肺、宽胸理肺、通宣理肺等也都属于宣的范畴,甚至吐涌、取嚏亦为宣法,不一一详举。
宣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桔梗、荆芥、苏叶、马勃、防风、陈皮、前胡、麻*、桂枝、细辛、金银花、薄荷、牛蒡子、浙贝母、射干、生姜、葱白、淡豆豉等。
二降
1.降气化痰法
适用于肺气月贲郁,痰浊不降,肺失肃降而致的气逆咳喘诸症。
常用方如:
苏子降气汤(苏子、厚朴、陈皮、半夏曲、前胡、沉香、当归、甘草、生姜)
加味沉香降气汤(香附、陈皮、苏子、桑白皮、砂仁、沉香、桔梗、莱菔子、炙甘草)
2.豁痰肃降法
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懒食,痰涎壅盛诸症。
常用方如:
三子养亲汤(炒苏子、炒白芥子、炒莱菔子)
加味半瓜丸(半夏、瓜蒌仁、贝母、桔梗、枳壳、知母、杏仁、橘红、葶苈子)。
3.祛瘀肃肺法
适用于胸背仆跌损伤,瘀血内阻所致的咳嗽。
这种咳嗽往往久咳不愈,夜间较多,胸背受伤部隐痛等。
常用方如桃仁散(桃仁、桑白皮、茯苓、橘络、紫苏梗、紫苏叶、槟榔)
加味当归饮(大*、当归、苏木、生地*、赤芍药、桔梗、贝母)
余如通腑降痰、泻痰逐饮等,亦均属降法,不一一详举。
降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苏子、杏仁、桃仁、旋覆花、白前、沉香、半夏、川贝母、枇杷叶、瓜蒌、地骨皮、槟榔、莱菔子、青礞石等。
三清
1.清热化痰法
适用于肺热痰多的咳嗽。证见咳嗽,咽痛口渴,痰*稠难出,便秘,脉数等。
常用方如:
清咽宁肺汤(桔梗、栀子、*芩、桑白皮、前胡、知母、生甘草)
清肺汤(*芩、桔梗、茯苓、桑白皮、陈皮、贝母、天门冬、栀子、杏仁、麦门冬、生甘草、当归)
清肺化痰汤(*芩、栀子、桔梗、麦门冬、桑白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
2.清燥养肺法
适用于肺燥咳嗽。
证见干咳少痰,咽干,咽痒,少津,甚或痰中有少量血丝,舌干唇燥等。
常用方如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母、淡豆豉、栀子皮、生梨皮)
四汁膏(雪梨汁、藕汁、生萝卜汁、生薄荷汁,加糖慢火熬膏)。
3.清泻肺火法
适用于火热咳嗽。证见咳嗽声高,痰*黏稠,甚或味臭,口渴牙痛,唇裂鼻干,咽喉肿痛等。
常用方如:
二母宁嗽汤(生石膏、知母、贝母、栀子、*芩、瓜蒌、茯苓、陈皮、枳壳、生甘草,可去陈皮加玄参)
清肺降火汤(陈皮、杏仁、桔梗、贝母、茯苓、*芩、前胡、瓜蒌仁、生石膏、枳壳、生甘草,陈皮可改为桑白皮)
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共为细末,冷开水送服9g,可酌加枇杷叶、贝母、桑白皮、桔梗、*芩、栀子等。兼有大便秘结者,可重用瓜蒌,并将杏仁捣碎,同时加用生大*、槟榔、玄明粉等)。
4.清暑益肺法
适用于暑热伤肺,咳嗽气短,脉数烦热等。
常用方如:
加减洗肺散(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沙参、杏仁、桑白皮、枇杷叶、六一散)
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甘草、桑白皮、枇杷叶、麦门冬、竹叶、五味子、桔梗)
清肺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竹叶、*参、桑白皮、地骨皮、桔梗、甘草、乌梅)。
余如清化、清肺、清金、泻白,甚至通下泻火、清肺抑火等,亦属清法,不一一详举。
清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桑白皮、栀子、生石膏、寒水石、*芩、知母、青黛、滑石、青果、桑叶、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山豆根、锦灯笼、芦根等。
四温
1.温肺化痰法
适用于肺寒咳嗽,吐痰白稀或凉。
常用方如:
温肺汤(干姜、半夏、杏仁、陈皮、甘草、细辛、阿胶、生姜、大枣)
八味款冬花散(桑白皮、苏叶、麻*、款冬花、紫菀、五味子、杏仁、炙甘草)
苏子汤(苏子、干姜、半夏、肉桂、人参、橘皮、茯苓、甘草等)。
2.温肺行气法
适用于肺寒,气机不畅而咳嗽上气,胸膈不利。
选方如:
加减三奇汤(陈皮、桔梗、青皮、紫苏、半夏、杏仁、枳壳、厚朴、干姜、沉香)
九宝饮(陈皮、杏仁、麻*、桂枝、桑白皮、薄荷、苏叶、大腹皮、甘草,酌加旋复花、苏子等)。
3.温中化痰法
适用于形寒饮冷,脾肺俱寒,咳嗽吐凉痰稀涎。
常用方如:
半夏温肺汤(半夏、茯苓、细辛、干姜、肉桂、桔梗、陈皮、旋复花、*参、白术、甘草)
加味理中汤(*参、白术、干姜、甘草、茯苓、半夏、陈皮、细辛、五味子、款冬花等)。
4.温肾纳气法
适用于肾虚寒不能温阳化气,寒邪上犯,肾虚不能纳气而产生的咳嗽气喘。
证见吸气不能深纳丹田,呼气较易,吸气较难,夜间咳喘加重,腰膝畏冷,面色发黑等。
常用方药如:
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肉桂、附子,可加五味子)
加味补肺汤(熟地*、肉桂、人参、蜜炙桑白皮、紫菀、*芪、五味子)
黑锡丹等。
余如温脾安肺,温肾化饮,温肾益气等法,亦均属于温法,不一一详举。
温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白芥子、干姜、紫菀、款冬花、肉桂、白豆蔻壳、百部、薤白等。
五补
1.培补肺气法
适用于肺气虚的咳嗽。
证见面白,气短,咳声低,言少气弱,神疲,脉虚等。
方如补肺汤(*参、*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白皮、蜜少许)
*芪汤(*芪、白芍药、麦门冬、五味子、前胡、*参、细辛、当归、茯苓、半夏、大枣、生姜等)。
2.补阴保肺法
适用于肺阴虚咳嗽。
证见潮热少痰,盗汗,颧红,夜间咽干口渴,声哑,痰中带血,脉细数等。
选方如加味生脉地*汤(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冬虫夏草、蜜紫菀)
宁嗽膏(天门冬、白术、茯苓、百合、款冬花、百部、杏仁、贝母、紫菀、阿胶、饴糖、蜂蜜,熬为膏剂)。
3.补肾益肺法
适用于肾阴虚损而致咳嗽咽干,五心烦热,盗汗,干咳少痰,颧红,腰酸腿软,梦遗滑精,尺脉弱等。
选方如加减:
地*汤(生地*、熟地*、山药、山茱萸、麦门冬、川贝母、茯苓、炙甘草、牡丹皮、枸杞子、五味子、知母、地骨皮)
加减紫菀汤(紫菀、前胡、麦门冬、天门冬、桔梗、知母、百合、甘草、杏仁、生地*、熟地*、女贞子、阿胶等)。
4.补脾益肺法
适用于脾肺俱虚,咳嗽食少,短气虚怯,四肢懒倦。
选方如:
加味人参*芪汤(人参、*芪、白术、陈皮、茯苓、炙甘草、当归、五味子、麦门冬、紫菀、款冬花)
加味白术汤(*参、白术、橘红、半夏、茯苓、贝母、炙甘草、前胡、附子、神曲等)。
余如益气养肺,生津保肺,培土生金等,亦皆属补法,不一一详举。收敛肺气之法,也寓有一定的补意,请参看“收”法。
补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芪、*参、人参、白术、山药、冬虫夏草、蛤蚧、钟乳石、甘草、太子参等。并可参看润法、收法的一些药品。
六润
1.甘凉滋润法
适用于温燥咳嗽,气喘咽痒,痰少难出,口渴,声嘎,脉细而数。
常用方如:
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石膏、甘草、麻仁、阿胶、*参、麦门冬、天门冬、杏仁、枇杷叶)
加减安漱汤(天门冬、麦门冬、阿胶、*芩、杏仁、五味子、生甘草、川贝母、桑白皮、梨皮、天花粉、蜜枇杷叶等)
2.养阴润肺法
适用于肺燥阴虚,津液不布所致的咳嗽。
证见声哑、干咳、盗汗、口渴饮水不解渴,甚或咯少量血丝,口鼻干,皮肤干燥,脉涩等。
常用方如:
紫菀散(蜜紫菀、阿胶、人参、麦门冬、川贝母、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可加玄参、地骨皮)
二冬膏(天门冬、麦门冬、蜂蜜等,熬膏服用)。
3.甘寒生津法
适用于热病以后,热伤肺胃阴分而致的咳嗽少痰,口渴引饮,唇舌干燥,舌红瘦,苔剥脱,食少便燥,消瘦,四肢倦怠,饭后迟消,脉细数等。
方如: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门冬、玉竹、生甘草、桑叶、生扁豆、天花粉)
玄霜雪梨膏(雪梨汁、藕汁、生地*汁、麦门冬汁、生萝卜汁、白茅根汁,煎炼适度加入白蜜、柿霜收膏,再用姜汁少许)
余如滋肾以润肺,润肠以降气,养血润燥,滋阴清化等,均属润法,不一一详举。
润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麦门冬、沙参、阿胶、蜂蜜、天门冬、梨、梨皮、生地*、玄参、杏仁泥、藕、柿饼、柿霜等。
七收
1.敛肺化痰法
适用于咳嗽日久,声哑失音,痰少气逆。
方如:
润肺丸(诃子、五倍子、五味子、甘草,蜜丸噙化)
加减人参冬花散(诃子、人参、款冬花、贝母、乌梅等)
2.收肺敛气法
适用于久咳不止,肺张叶举,肺气浮散,呛咳气短之症。
方如九味散(*参、款冬花、桔梗、桑白皮、五味子、阿胶、贝母、乌梅、罂粟壳、生姜、大枣)
加味诃黎勒丸(诃子、海蛤粉、瓜蒌仁、青黛、杏仁、香附、马兜铃、百合、乌梅、五味子)
余如收合肺气、合肺敛气、收涩敛肺、收气润养等,均属收法,不一一列举。
收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五味子、乌梅、罂粟壳、百合、马兜铃、诃子、五倍子、白及、白果、白蔹等。
以上七大法则,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按照辨证论治的法则灵活运用,不可乱用。
如果当“宣”反“润”,可致咳嗽久久难愈,痰腻难出,胸闷少食。
如果当“收”反“宣”,可致咽燥干咳,甚或咳血失音……
这是要求注意辨证论治不可乱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根据病情需要,又常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则,合并起来使用。
例如:宣降合用,润收合用,清中加润,补而兼收,宣、降加清、润、补佐收等,并且还可以酌情需要而调整用量的轻重。
例如在组方时可用七分宣三分降,三分润七分收,四温六补,八补二收,五宣二降三清,三清五润二降……
这样,七大法则又可以变化出许多原则,以应疾病的变化。正如前人经验所说:“病有千端,法有万变,圆机活法,存乎其人。”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先收藏,再发给关心的人,
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觉得此文不错的朋友
记得点个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