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694678789028524&wfr=spider&for=pc《在伊春》简介《在伊春》是一部记录当下生活的纪实作品集,是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市*委组织部派往援疆省份黑龙江省伊春市学习交流的干部人才王云鹏在伊春市学习交流生活3个月期间内撰写的几十篇随笔文章。内容包括作者看到的、参与到的、体验到的关于伊春的历史、文化、艺术、体育、旅游和生活等多个方面,是一个个体关于伊春的文字记录,有着促进黑龙江和新疆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也是新疆派往19个对口援疆省市学习交流的干部人才记录援疆城市的开山之作。序言:记录所见有机会在伊春学习交流3个月,怎样健康活泼严肃认真地度过这3个月呢?这个在来伊春之前就考虑好了的,那就是珍惜每一分钟,全身心去体验在伊春的每一天,然后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就当做这段时间的一个备忘录。对,备忘录。到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区域,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很多时候,我们有想去碰触,去了解它的愿望,尤其是停留90天。这个时间不长,没上百天,这个时间不短,是一年里的一个季度。那么在伊春学习生活的时间段,去认真体验与日常不同的感受,再把它记录下来,分享出去,大约是一件比较快乐的事情。关于林都伊春的印象,想象的,永远是单薄的,缺乏活力的,脑海中想的山城模样,还是和真正看到的山城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汽车从哈尔滨上高速公路,往伊春方向开,风景没咋变化,好像汽车一直是在林子里穿行,感觉除了路就是林子。到了伊春,开门见山是真实的感受。进山,爬山,进了林子里,立刻觉着天色都暗了下来,这都是真实的感受,你没有进到林子深处,你不太能够想象,天一下暗下来的感觉。前面,我采访老*垦背面粉上山的故事,他讲述的就是在阿勒泰深山老林里,天色很快暗下来的那一段,没有生活,没有切身体会,这下有了。在新疆,很少有叫卖声,顶多就是喇叭放一点收废品的录音,很少有真人,一遍一遍的,重复地吆喝,这也算是一种见识。尤其是嘎嘎甜,不甜不要钱,是所有卖瓜果梨桃通用的广告语,你没有去现场,你肯定不知道啊。要看的,肯定是平时不怎么接触的东西,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差异性,随时都会出现。刚来,就看到这卖西红柿的,一律叫柿子柿子的,这就是语言表达的不同。不同的还有很多蔬菜名称的地方叫法,早餐吃个素包子吧,大头菜的,角瓜的,会出现在老板的口头介绍里,那就是卷心菜和西葫芦的别称,这个不接触肯定不知道啊。体验生活,就是这样,你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你才有不同的发现。为了增加阅历,想着没去过林场,去林场走一走,走马观花看一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不实地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你能知道什么叫因林而兴吗?你能知道什么叫因林而转吗?写《在伊春》的初衷本来就是记录生活中的所见,尤其是,认识有偏差肯定是有的,记录的片面也在所难免。套用现在一句现成的话:伊春的朋友们回避一下,这是一个新疆人写的他自己眼睛看到的伊春。90天,不长也不短,在伊春,呼吸了负氧离子,吃了大小不一,品种不同的柿子,还有蓝莓、都柿、灯笼果、菇茑果、新鲜榛子、狗枣子,还有大头菜、角瓜和热烀苞米,观摩了采收木耳,听了讲座,看了展览,爬了各种山,我把这些属于个体的见闻记录下来,分享给这缤纷多彩的世界,这就好。(王云鹏)后记:把伊春记忆带回家把《在伊春》结集印制出来,是一件双向交流的大事,这里面有属于个体的各种对伊春的观察,是对这一次学习交流活动的一个总结。把伊春记忆带回家,也把个人的感受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从一个个体体验的角度去认识伊春,熟悉伊春,有机会到伊春旅游,这本《在伊春》或许还可以当做指南或者攻略来看,也未可知。关于在伊春的学习交流活动,为什么非要用文字记录下来?最主要的是想给自己留下点关于伊春的记忆。于是去学习,去观察,去问,去说,去接触,这才有了这本小册子的诞生。说这是日志也好,散文也好,游记也好,生活随笔也好,记录下来,它就自动演变成为当下生活的一部分。这本小册子记载了年7月到9月,这3个月的时间段里,一位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学习交流的新疆兵团的干部对伊春市的观察,时间就是3个月,空间就是伊春,这样一个非常单方面的记录,一个单薄的记录。但,如实记录,恰是《在伊春》的灵*所在。在选取观察对象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刻意地去选定观察对象。所有的观察对象都是在生活中,不经意碰到的,然后觉着有记录下来的必要,就写下来。你比如,是伊春的一个地名,初次接触还以为是什么单位固有的名称。其实,它泛指原来制材厂这一大片的区域,它的名称得来,是源于一场特大火灾发生的日子,所以,用,来汲取教训,也算是一个对全体市民的警钟长鸣。所以,我一直就说这个地名起得好。在林区,必然要说到林区的事情,你比如,我捡到一个新鲜松塔,总要进行一些思考,于是写出来松塔留给谁这样的文字。以此类推,都是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事和物。尤其是什么新鲜事,原来没接触过的,又增长了一些见识,赶紧写下来,分享给大家。还有一类就是更深层次的事物,也记录下来,有时候,也谈一点自己的小看法,也做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对比和比较,这样的描述也纯粹是表达了个人的观点。《在伊春》的内容侧重的是个体的体验式观察,所以很多说法和看法都属于个体的专属认知,尤其是对伊春的描述,更多的倾向于自己组织语言,很少采用现成的说法,用自己的感受去记录伊春,进一步强调个人体验,尽量和其他描写伊春的文章不雷同,尽量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差异性,以此来体现真实记录下的个体表达。那么接下来,还会再写一写森林童话或者森林神话,把关于伊春的记忆拉长,也会采写黑龙江对口援疆的人和事,讲好援疆故事,记录黑龙江人民和新疆人民的友谊之树长青。是为记。王云鹏年9月记录援疆城市伊春------纪实作品集《在伊春》创作谈很高兴到黑龙江省伊春市学习交流3个月。黑龙江省是对口支援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市的省份,黑龙江省伊春市与十师北屯市是第三批对口援受共建单位,年2月,两地缔结为友好城市。这次被派往伊春市学习交流3个月,还没出发,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那就是在学习交流期间,做好两地文化的双向交流,那么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伊春,把伊春介绍给更多的人群,成为这次学习交流的课题之一。纪实作品的创作,肯定离不开生活本身,写伊春,那就需要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在伊春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去,去接触人,去接触新鲜事物,了解各种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到的在场主义和非虚构,你没有生活,何谈创作。《在伊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伊春》到底写了点啥?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问题。《在伊春》是一部记录一个新疆兵团干部在伊春市学习交流所见所闻的一个随笔记录,每篇文章独立成篇,文章篇幅不长,都是千字文的篇幅,没有过多的语言修饰,也没有借鉴对伊春现成的文字表达,都是根据篇目的确立,遣词造句,很自然的就写字成文了。选题的确认,也就是每个篇目的确定,都是自己通过亲历、亲见、亲闻,接触过了,觉得有一定的新鲜感,有写下来、记录下来的必要,这才充分去体验观察,然后记录下来。现在来看,很多篇目过于沉浸于个体体验,很多看法或者写法过于单薄。这部作品的特点就是个体对伊春这个城市的初相识的印象,就算很多记录是幼稚的,但也是一种真实的状态。真实,永远是纪实作品最值得放大去说的本质。我们在写文章时,必然会有一个指导思想,作为写文章的宗旨原则去遵守,那么《在伊春》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凡是我本人能够触及到的,能够展现这一段时间伊春市的某一件事情的话题,都在可体验可观察可记录范围内。那么,在创作之初,我自己也会设定一些篇目标题,就是一些大纲类的东西,简单记录下来,自己也做分析,也做取舍,这个篇目的确定,很关键,一直到基本篇目完稿,这个大纲还在起着定方向的作用。每个人的生活半径就这么大,你不去目光所及的地方寻找话题,不去生活中去找素材,那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没有生活,没有属于自己个体体验过的痕迹,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寡味的。其实,生活恰恰是多滋味的,就看你如何去体验生活,如何去观察生活了。如果你不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总是以啥都见过,啥都无所谓,啥都没意思的心态去生活,那么得到的,真的就是索然无味的生活。对一个城市的观察,我们个体永远是单视角,但城市是立体的、鲜活的,城市和城市之间有文化差异,生活差异,经济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其实就是值得我们去记录的一个个点。观察生活,肯定要起早贪黑啊,就拿早市来说吧,你不早点去,早市货物都销售完了,人群都散去了,你体验什么?你体验人去楼空吗?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风格,就连早市也是如此,早市上卖的货物也会因为城市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伊春早市的特点必然是山果子和山货。蓝莓、都柿、狗枣子、山丁子,五味子、木耳、蘑菇、灵芝、鹿茸都有着明显的小兴安岭地域特征,想接触这些货品,肯定要现场去体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活的,早市有车水马龙,还有呼儿唤女,还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关于早市的话题,我就写了4篇。夜市,也是同样的道理,关于夜市的话题,也写了3篇。早市上的市井百态,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活灵活现的:他们是卖塑料袋的商户,双手揣在袖筒里,打瞌睡。还是卖家打包蓝莓的神速,一盒盒蓝莓被快递公司的小货车接走的匆匆步履。还是论堆卖的带着泥土的萝卜,配合着贱卖啦,贱卖啦的吆喝声。这些鲜活的,冒着生活热气的场景,你不去介入,就写不出专属伊春的城市味道来。城市和城市的文化差异,用比较的眼光去看,还是能得出很多结论。把小区傍晚的大秧歌队的练习与展演记录下来,其本身就有着很鲜明的东北地方特色。在街头开展的文体活动,同样有着伊春特色,看到街上拉开架势的乐队,就有很高级的感觉。观摩老年合唱团的表演,明明是业余队,却是专业表演的水准。看展览,看展出,听讲座,总有新的知识在潜移默化的传递给自己,不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感觉都对不起这滚烫的生活。《在伊春》的创作,是源于在伊春学习生活的文字记录,一个很简单的记录。《在伊春》的完成,是对口援疆*策促成的,尤其是,在援疆城市沉浸式体验生活,这个机会太珍贵了,把这个珍贵,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就变得可贵了。19个援疆省市,都在无私援助我们新疆,作为一个由北屯市*委组织部派往援疆城市伊春学习交流的干部人才,无以回报,就把《在伊春》献给伟大的援疆事业吧。(王云鹏)
来源:团场记忆
编辑/王云鹏责编/李海廷监制/何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