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卫(苗族)
南方的秋天到处显现的是成熟的景象,在金*的视野里涌动着祥和宁静。距离怀化市30公里的中方县炉亭坳乡马家溪村的土地主农庄,前临水后靠山,翠竹连绵,古树掩映。山野间的芬芳把村庄灌醉了,把游客迷住了,屋檐下那微微晃动的红灯笼,像是和你点头示意,又像是微醺中摇头。山庄的美意引来了不少游人。我是在晚霞中走进这里。这里是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拍摄点,也是乡村振兴的示范点。我带着市作协一帮人实地考察,潘海生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洒下梦想又怎么变成现实的。
我的老家在侗家山寨,那里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没有资源可言,但是那古老的村寨并不亚于马家溪。难以想象,同样贫穷落后的马家溪,并不具备天然的发展条件,也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没有古巷古道和名山大湖。籍籍无名、平凡普通。多少代人都选择外出谋生,和潘海生一般大的大都选择进城打工。可是,在潘海生的拨弄下,他真的就成为这方水土的主人。潘海生笑着说,土地主农庄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刚过天命之年的潘海生出生在马家溪,年从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又回到了这里。那年头,他这中专文凭也不算低,好多同学通过各种途径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可他没这心思。他就要呆在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哪也不去。那是秋后的一天,一家人坐在阁楼上剥包谷。父亲意味深长地问道,你们的同学现在都干些什么?潘海生顺口答道,有几个有关系的进了旱涝保收的财*拨款单位,大部分都到沿海打工去了。老半天后,父亲又问了一句,你就这么和我们剥包谷?趁着这个机会,潘海生终于把早已想好的话说了出来:我想在我们家里开个农家乐。父亲欲言又止。心想,我没本事帮儿子进财*吃国家饭,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这一年潘海生25岁。
潘海生没有好高骛远,从实际出发,只对田边地头稍加修整美化,把农业做得精致美观,不改变良田山林的基本属性,充分利用现有的樟木林株桂林及8个品种80余亩的果园及亩苗木园作为农庄的自然景观,把游客吸引到了田间地头。再简单地把老房子适当改造成几个包房,用家里养的土鸡鸭和过年炕的腊肉,还有田地里的时令蔬菜作为食材,妈妈亲自掌勺炒家常菜,农家乐就这样开业了。在城里呆腻了的人们,千方百计想往乡下钻,体验田园之乐,再加上就地取材原生态的乡下上等食材和民间手艺,一炮打响,每天客人络绎不绝。
看似潘海生一家人在办农家乐,其实牵引着整个马家溪。因为他立足乡村的原有资源,鸡鸭蔬菜等食材都是就地取材,即便他准备再充分也满足不了每天如织的游客啊,只能向村子里的乡亲们购买,给当地百姓带来不少收益。潘海生告诉我,要村人们共同致富,不仅经济活动上要共同参与,经济利益上要共同分享,还要在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与组织方式上不设置任何障碍,不可让农庄出现任何与农民分割开来的围墙。
其实,老百姓得到实惠后,从内心里更加支持潘海生,自觉地加强了村庄卫生和环境保护,反过来又更加提升村庄的文化品质和服务意识,使整个村庄焕然一新。潘海生的这一做法,还为当下的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思路。
潘海生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精巧装扮,精心修复,适当装点,赋予了村庄更多的乡野风情和人文特色,在田埂上修建装饰护栏,在溪沟边架设观赏桥,有广场、花园、绿地、行道树等等,文化品位和乡土气息进一步得到提升,使整个村庄变成了花艺村落和田园综合体。沿路的外墙上都画上了蓝天白云和写上五颜六色的宣传标语,与花海相映成趣。清冷坚硬的石墙,经过点缀后就暖和了起来,满目喧哗和满心浮躁都静了下来、缓了下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有了朝气和生机。
经过26年的发展,如今的土地主农庄总占地面积亩,靠旅游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实现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年接待游客数30多万人次以上,营业额达万元。农庄的60名员工基本上是村子里的贫困人口,月人均工资由最初的不足元到现在的多元。每天早上,员工们听着大喇叭在安排工作。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出售特色农产品,有效地将乡村绿色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带动了多贫困人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今有餐馆、客栈、商店、果园、娱乐、游泳池等文旅设施,相得益彰地散布在村庄各个点。特别是节假日和暑假期间更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网红打卡点”。可以说土地主农庄是中国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战中一个伟大胜利的缩影和乡村振兴的典范。
我问潘海生农庄一共投入了多少?他老婆抢过了话茬说,快莫讲了,赚得一个钱他又投入到农庄里头,儿子在城里工作,结婚房子都买不起。潘海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回答我说,前前后后投了差不多万。然后抬头看了看眼前的房子,说,你看这栋砖房子去年才建的。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古树之下,一栋四层砖房沿溪坎而立,像一尊雕像一样守护着整个山庄,具有历史的沧桑又很有时代感。潘海生说,虽然是乡村民宿,但住房还得安全卫生,这栋砖房就是按星级宾馆的标准修建,里面全是现代化设施,除去会议室后只有20个房间,好在许多百姓在家里也开起了民宿,也可接纳许多游客,缓解了我的压力。
潘海生带着我一边走一边看,告诉我,七月的那场大雨把游泳池及换衣服的房子冲掉了,门前的溪沟都冲改道了,堡坎也冲垮了好几处,这几天才请了挖机把溪沟疏通。果园也冲毁了50多亩还来不及清理。我指着刚刚新建的农庄大门,说,又要改造是吧!潘海生说,哪里哦,是大门都被冲走了,这是今天才建好的。我开玩笑安慰道,这水龙王不认得自家人了。
我在农庄里游荡时,遇到了一位慕名前来休闲的田女士,她说,她是怀化人,这么多年来一直到深圳忙,五六年没有回来,今天来到这里就不想走了,看到小桥流水还有那有些陈腐的篱笆,就想起小时候老家的风物,带给她无尽的乡愁,她仿佛看了小时候的影子,看到外婆带她走过的田埂,还有在溪沟里摸虾的情形,一切啊都历历在目。
我们离开农庄时,夜幕降临,此时马家溪各家各户挂在屋檐下的红灯笼亮起,在霓虹下散发寓意吉祥如意的微光,格外动人。整个村庄十分宁静,但这宁静中透着自豪和自信,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梦想和不断前行的力量。
.10.20.23.56.
江月卫,男,苗族,湖南新晃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中共*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少数民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小说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怀化市作家协会主席,怀化市文联*组成员副主席。
入选湖南省“三百文艺人才工程”,先后在《民族文学》《清明》《湘江评论》《绿洲》《湖南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三十余部。在《散文百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时晚报》《瞭望东方周刊》《湖南日报》等发表散文六十余万字。
出版散文随笔集《圈内圈外》《风雅湘西》及长篇小说《御用文人》《女大学生村官》《回不去的故乡》《守望》及学术专著《中国侗族傩戏“咚咚推”》等。《守望》获湖南省作协“梦园”文学征文三等奖并被改编为电影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