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灯笼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五分钟名作第29期大明王朝1566
TUhjnbcbe - 2023/2/24 8:05:00
北京专业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38.html

1背景

整部剧故事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倒严跟海瑞进京,其中倒严占据四分之三左右的篇幅,并且严*跟清流之间出招拆招,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尤其是一开始改稻为桑、毁堤坝淹田、沈一石作死、查抄沈一石栽倒海瑞奉旨审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堪称剧中最为精湛的部分。后半部分海瑞进京、上疏,剧情就不像之前那么险象环生、悬念迭起了。

故事的源起其实跟雍正王朝比较相像,上下贪腐导致国库空虚,不得不想办法补救,而且英雄所见略同,都从江浙一代下手,可能那时候江浙一代比较富庶吧,还能继续割韭菜,别的地方再割连根都没了。以改稻为桑为引子,牵扯出来了清流跟严*之间的明争暗斗,间或还牵扯上织造局(太监主管,代表内廷势力)。清流这边使出奇兵海瑞,反观严*这边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被海瑞揍得一个个鼻青脸肿,弃甲曳兵而走。海瑞进京之后,目睹朝廷之怪现状之后更是犯颜直谏,惊动朝野,差点落得个秋后问斩的下场。

2故事

2.1毁堤淹田

天象反常,钦天监周云逸借机弹劾严*结果被活活打死,引出来朝廷国内部严*跟清流之间的明争暗斗。之后举行御前会议,核心就是三个字:钱、钱、钱。国库空虚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寅吃卯粮,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为增加国库收入,严*提出来了改稻为桑在丝绸大省浙江推行,并得到嘉靖的首肯。浙江地区的严*自然咄嗟立办,结果遭到戚继光、胡宗宪等人的阻挠。裕王*为了阻挠此事派谭纶前去辅助胡宗宪。

为了强行推广,在严世蕃指示下,严*不惜趁着大雨的机会毁堤淹田,让老百姓无米入炊不得不低价贱卖农田,他们则趁机低价买入中饱私囊。结果在胡宗宪的逼问下,马宁远从实招来。为了避免牵连过大,胡宗宪决定用河堤失修来搪塞过去,并且集中用两县泄洪,让马宁远指证同谋。两个知县连同太监派系河道监管李玄一同被献祭。胡宗宪得到马宁远他们的证词以及严世蕃亲自下令毁堤淹田的书信,结果织造局太监头目杨金水不得不同郑泌昌、何茂才一同署名抵制改稻为桑。(严*出招,胡宗宪拆招)

2.2海瑞做官

嘉靖召胡宗宪、杨金水进京,从杨金水处得知毁堤淹田的真相,同胡宗宪、裕王、严*面谈之后,希望能够两全其美继续推行下去。严世蕃拔擢高瀚文为浙江知府推行此事。裕王*为了反制严*,推举海瑞以及王用汲担任两县知县。胡宗宪途中同高瀚文见面面授机宜,高瀚文获悉实情之后果断抵制浙江严*低价买卖农田的计划。郑泌昌、何茂才伙同丝绸商沈一石利用芸娘勾引陷害高瀚文,逼迫高瀚文同意他们的计划。扫清高瀚文这一障碍后,严*掉头对付海瑞,利用淳安县老百姓齐大柱等人自行买粮为契机,收买倭寇同齐大柱交易,从而制造他们通倭的罪名,试图让海瑞陷入两难境地。海瑞亲自看守犯人,拒绝臬司衙门行刑要求。臬司衙门无奈,打算强攻淳安大牢,最后关头高瀚文带兵马赶到阻止。(严*再出招,海瑞接招)

2.3沈一石作死

沈一石(失心疯)打着织造局的旗号去买田,被海瑞质问后改为奉旨赈灾,提议淳安百姓种桑还债。杨金水不满沈一石打着宫廷的旗号去买田而上书朝廷,嘉靖召集严嵩父子质问是不是他们指使,严嵩父子否认。嘉靖不满之余派锦衣卫南下调查。另一边海瑞将沈一石奉旨赈灾的粮食接收,条件是百姓答应农田改种桑苗。(严*再出招,海瑞再拆招。)

杨金水质问沈一石利用芸娘陷害高瀚文以及打着织造局旗号买田的事,沈一石解释自己的苦衷,并且同杨金水推心置腹。本来杨金水想要保下沈一石,结果朝廷因为抗倭*费告急,一纸诏书下令抄家沈一石,怎奈发现沈一石现银寥寥。郑泌昌、何茂才为免泄露这将官场贪腐烧毁账本,不料杨金水处的副本被秘密运送到宫里。高瀚文将抄家所得送到前线,在胡宗宪授意下以抄家不力的名义请罪。嘉靖震怒之下秘密召见胡宗宪询问浙江官场的事,胡宗宪建言此时不宜大动干戈,为此嘉靖派遣赵贞吉担任浙江巡抚,前去勘察沈一石案件相关的官场贪腐案件。(裕王*开始转守为攻。)

2.4海瑞审案

郑泌昌、何茂才拉拢胡宗宪本家丝绸商,将沈一石丝绸作坊转卖筹措*饷,想要将胡宗宪拉下水自保,结果刚签约就被提审。赵贞吉、谭纶、海瑞、王用汲四人审理案件。海瑞追根究底,追查沈一石家产被转卖一事,杨金水因担心织造局的积弊被追查,惊吓之余发疯。因为海瑞审案的供词牵扯到毁堤淹田、通倭假案等盖棺论定的事,触及胡宗宪、严世蕃以及内廷,为此赵贞吉不愿署名,单独将供词送到北京。大太监吕芳认为海瑞供词牵连过大,会同严嵩、徐阶将供词打回重申。嘉靖获悉此事后认为三大势力联手欺瞒,震怒之下让严嵩养病,让吕芳去监修皇陵,让徐阶常驻内阁,并且禁止其同旁人接触。赵贞吉不顾张居正指示试图敷衍过关,结果海瑞二度审案的供词依旧犀利。嘉靖过目之后假装未看,当着严嵩、徐阶的面烧了,旨在稳住严*,同时提审杨金水。(裕王*反攻,利用郑泌昌何茂才案件攻击严世蕃。)

2.5严*倒台

眼见改稻为桑*了,抗倭前线*费匮乏,严嵩为求自保举荐*羽鄢懋卿南下征收盐税,同时重提齐大柱通倭一案试图反攻裕王*,嘉靖让步。海瑞见浙江案件不了了之,失望至极试图挂冠而去,结果赵贞吉摊派赋税,不得已再次披挂上阵。齐大柱被抓到北京,定于腊月二十三问斩。严*将征得的盐税上交,却不知中饱私囊被嘉靖发现,积怒之下下定决心拿下严嵩,应该也是因为胡宗宪剿灭倭寇之后没有倒严的后顾之忧。李妃利用从芸娘处得到的张三丰手书《血经》向嘉靖求情赦免齐大柱,并且亲自封号张三丰。严嵩等人拒绝上表庆贺,并暗中打探到血经来源为高瀚文夫妇,定下计策于正月十五动手。严世蕃暗通二太监陈洪,同时带兵围攻高瀚文,同张居正对峙。嘉靖出关之后下令拿下严嵩严世蕃。(裕王*大获全胜,扳倒严嵩)

2.6海瑞进京

查抄严*获银上千万两,因为分赃不均惹得嘉靖不悦。内阁不得已增加给嘉靖的银子修建宫殿。海瑞进京就题字六必居,惹到锦衣卫跟嘉靖注意力。晋升为锦衣卫十三太保的齐大柱以及朱七都为海瑞打点,惹得嘉靖不悦,借机发挥打击裕王*的人,齐大柱、朱七、冯保、吕芳均受到牵连,其中吕芳带杨金水南下,路上杨金水终于卸下伪装。因为俸禄短缺,百官群情激愤,联名上疏。嘉靖不悦,推迟乔迁新宫。裕王不得已亲自出面游说,大家联名上疏奏请嘉靖乔迁。

嘉靖准备乔迁的时刻,京城周边闹灾,百姓一批批冻饿而死,海瑞被调去赈灾,目睹这一惨状痛心疾首直至累倒,回去后下定决心上疏,在二次乔迁的最后关头上贺表,结果是直指嘉靖帝。嘉靖盛怒之下下令彻查,陈洪借机打压异己。赵贞吉先是单独审问海瑞未果,后面三法司一齐会审又未果。嘉靖亲自上阵同海瑞对峙未果,下令调集文臣反驳海瑞,结果文臣普遍偏袒海瑞。海瑞被定罪秋后问斩,结果在立秋时节徐阶、裕王等人都试图营救海瑞。嘉靖故意拖延下旨以致延误时辰,有意放海瑞一马,让海瑞为裕王效命对付贪官污吏。最后嘉靖病故,传皇位于裕王,裕王带着海瑞一同上朝……

3赏析

3.1故事脉络

透过花里胡哨的细节,其实倒严的故事脉络就是这样的。将严*跟裕王*(清流)比作交战双方,两大势力先在外围(浙江)互相试探。一开始严*势力占据上风处于全面攻势,结果显示遭到胡宗宪暗中阻挠(阻止踏苗),后来更是遭到胡宗宪直接抗拒(毁堤淹田之后)。严*首轮攻势受挫,二度发动攻势(通奸对付高瀚文、通倭对付海瑞),结果高瀚文那一路兵败,海瑞这一路阵地岌岌可危,幸亏海瑞百计营谋,以微弱兵力守住最后堡垒,等到援*到来之后击退严*攻势。严*两轮攻势未能立功已经消耗不少元气,恰恰此时沈一石作死,把第三方势力内廷拉下水,使得内廷也倒戈反攻严*,清流趁机发动攻势,海瑞利用审判打掉郑泌昌、何茂才两个封疆大吏,本想趁机直捣*龙,结果被严嵩将攻势化解,转入战略守势,并且严嵩试探性的发动小规模反击(追究齐大柱),更像是以攻为守掩饰自己劣势。三轮攻防过后,严*的势力实则日渐亏损,严世蕃这样的少帅都遭到波及。如果嘉靖帝依然坐山观虎斗,双方继续缠斗,哪怕清流步步紧逼,严*人多势众,一点点打掉严*势力,恐怕也是一个钝刀割肉的过程。可惜嘉靖抛弃严*,最强战力加入战团围剿,“斩首行动”一举击溃严*,严*最后的反扑更像是垂死挣扎。海瑞进京的故事脉络来说,海瑞六必居题字第一次惹事,嘉靖打压,最后高举轻放。海瑞上疏第二次惹事,嘉靖打压,其实还是高举轻放,只不过波及的规模比上次大了数十上百倍。

倒严也好,放海瑞两马也好,其实决定性的影响还是在嘉靖那里,既不取决于严*,也不取决于裕王*,无论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决定不了最后的结局,最终拍板都是嘉靖作出的。分宜父子天真的以为捅出血经来历就能翻盘,而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血经的来历并不重要(嘉靖也知道,朕的儿媳妇瞒瞒朕也就罢了),甚至严*贪赃也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应该是嘉靖意识到再让严*这样折腾下去,自己虽然能悠哉游哉地呆在舒适区,但是大明王朝恐怕就要完蛋蛋了。嘉靖毕竟不是“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之流,毕竟不希望大明王朝葬送在自己手里,毕竟不希望史书上留下千秋万载的骂名,所以决心除掉严嵩父子。当然了,嘉靖习惯了“温言在口,大棒在手”,没了严嵩这根大棒跟着找了陈洪接班。

3.2剧情杀

大明王朝的剧情虽然紧凑,但是并不像推理小说那样一个谜题紧扣另一个谜题,前后剧情环环相扣,甚至有其必然性,更像是一出连环计,你出一计我破解,然后我出一计你破解。其中有两个地方,个人感觉有点突兀,或者说逻辑上有点说不清。第一处就是沈一石作死,挑着织造局的灯笼行事。他这样做没有任何被动因素,不是谁授意,也不是被逼到绝境兵行险着,后面跟杨金水解释说是让杨金水织造局撇清干系。但是不管打着织造局的灯笼买田也好,赈灾也好,坏了名声是他的罪过,挣了名声也不是他的功劳,他沈一石有百害而无一利。之所以这么做,要么他失心疯但求速死,要么就是剧情杀。剧情想要进一步制造严*、裕王*之间的冲突,没有别的更合适的突破口,就设计出这么一出戏。如果不能尽善尽美的情况下,推动剧情演进更为重要,哪怕逻辑上有瑕疵,毕竟这是讲故事不是做数学题。

还有一处疑似有剧情杀嫌疑的就是六必居风波。按理说题那么几个字也不至于闹腾的锦衣卫、掌印太监、皇帝甚至整个裕王派系都受到震动,毕竟这么点小事就闹出这么大动静,那整个大明王朝每天发生这么多事,嘉靖不用干别的了,怕是要被这类消息淹死不可。闹出这么大动静,也是有点强行剧情杀的意思,让海瑞在北京城闪亮登场,一出手就惊动内廷甚至皇上,再出手更是招来惊涛骇浪。

3.3独一无二的海瑞

严*是坏的,所以严*的对立面就一定是好的吗?世界真的是这么简单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吗?清流之中当然不乏清官,剧中高拱算一个,但是徐阶、赵贞吉呢?赵贞吉做的还是改稻为桑那一套,为了自己前程哪管百姓死活?开口闭口苦一苦百姓;后面高瀚文倒腾淞江棉布的时候牵扯出徐阶家人,跟严*有何区别?难道有人天真的认为徐阶不是内阁首辅家人会有这么大能量?家人都是瞒着徐阶胡作非为?

这些所谓的清流,无非吃相可能没有严*那么难看。如果说严嵩父子是真小人,老子就是贪官,老子就是投皇上所好,徐阶、赵贞吉之流更像是伪君子,做的事本质上一样是逢迎上意,贪墨徇私一样不落,难道因为他们自诩XX理学XX心学就成了清流?只不过赵贞吉段位比较低,伪君子的行径表现的比较露骨,徐阶段位更高隐藏的更深,没有什么明显的把柄能让人一下子揪住。严嵩父子倒台,徐阶等人主*,朝局有什么好转吗?还是加征赋税、民不聊生。严*主*这样,清流主*还是这样,那严*跟清流本质上有何区别?

海瑞跟王用汲算是清流之外的一股清流,货真价实的清流。其他的清流免不了与民争利,而海瑞这股清流是货真价实的为民争利。王用汲其实跟海瑞一样嫉恶如仇,甚至古道热肠犹有过之,只不过个人境遇没有海瑞那么凄凉,又没有那么锋芒毕露。海瑞算是为了朝廷、为了百姓倾其所有了,自己一贫如洗,有救命之恩的齐大柱老婆去送只母鸡都不肯收留(只留下四个鸡蛋),到最后连海门一点血脉都没留住,“天道无知,乃使伯道无儿”,在海瑞身上体现的更极端。雍正王朝当中的雍正也像是个孤家寡人,几乎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官僚集团,大明王朝中的海瑞也有几分相像,对抗的同样是贪腐官僚集团(嘉靖也是这个集团的既得利益者)。只不过海瑞出身贫寒,本来就几乎一无所有,到后面更是彻彻底底的一无所有。

3.4天下第一疏?

海瑞拼死上了那道天下第一疏,至少自认为找到问题的根源,其实不然。嘉靖喜欢玩弄权术搞一言堂,朝廷氛围不良他有干系,但是问题的根源真的在他身上吗?其一,嘉靖不是穷奢极欲之徒,到处大兴土木修建行宫六下江南云云,也未曾穷兵黩武苛求边功,剧中的过失无非是修了几座宫殿,从整个王朝的国力来看,这点意外开支其实不值一提。剧中所提前后五百万两,算上其他的修缮工作哪怕翻倍一千万两,平摊到四十多年执*生涯一年二三十万两,换句话说皇帝一个人再怎么瞎折腾能折腾多少银子,怕就怕从上到下所有官僚都瞎折腾,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有些还是浪费在衙门之间应酬的无效社交。

其二,即便嘉靖一心一意做个好皇帝,官僚集团就不会出现贪腐问题吗?tooyoungtoosimple。雍正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雍正宵衣旰食一心扑在朝*上,起居作息清心寡欲,结果官僚集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了吗?一点都没有。人天性是自私自利的,那种为国为民的宏愿,实则是违反天性的,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徐阶之流不齿严嵩父子为人,结果他们主*之后呢?不一样提拔自己亲信,纵容家人与民争利、与国争利,在乎大明王朝死活吗?海瑞看到了问题,但是问题的根源不在嘉靖身上,君臣共治也不是什么答案,真正的答案在张居正那里——改制。

4多余的话

4.1制作精良的剧集

姑且不说粗制滥造的国产剧集了,就算一些好剧剧情方面没问题,制作水平也有点拖后腿,比如雍正王朝。但是到了大明王朝这里几乎无可指摘,故事、表演、镜头运用、服饰、布景,如果非要鸡蛋里头挑骨头那就是配乐不够出彩,不过这个无伤大雅。尤其是演员的演绎,几乎难以置信。很多国产剧集群众演员一看就是业余的,有个学名貌似叫出戏?一方面演员专业素质不过关,另一方面也是制作组把关不严要求不高,观众都能发现的问题他们没理由发现不了。但是大明王朝里面,印象中所有的演员,从主角到配角到路人,没有一个出戏的,甚至一些角色演绎,比原著当中的人物更为鲜活(个人最喜欢的是郑泌昌、何茂才这对活宝)。我发现的至少两处地方演员临场发挥算是踵事增华了,一处是高瀚文刚到杭州两人去找沈一石商量买田的事,沈一石诈称粮船被江西卡住了,何茂才满脸不屑:“给浙江巡抚衙门去寒,都养的谢什么(鸟)贪官。”还有一处是沈一石挑着织造局的灯笼出发的时候,郑泌昌去安抚高瀚文,让何茂才给严世蕃写信汇报,何茂才想了想:“信还是你写合适吧?”郑泌昌:“你写个草稿,我回来照抄还不行(吗我的何大人)?”如果括号里是演员即兴发挥,可以说吃透了剧本的精髓,将人物演绎的更传神。

4.2后续剧情猜测

有点难以理解的是,大明王朝这么精彩几乎毫无缺点的剧集,播出的时候竟然收视率很低,直接导致后续作品的流产,那种以商业成败论英雄的可以休矣了。特别不可思议的事,大明王朝不是红楼梦那种曲高和寡的作品,宫斗也好、官场也好、青天大老爷也好,不都是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吗?而且剧情也不晦涩,为何这样的作品还会扑街?直接导致后续的大明王朝成了泡影。

看电视剧的时候,感受并不明显,但是在看原著的时候,作品静态呈现出来,可以随时停下来思索,发现一些铺垫的地方。用这些伏笔来推算的话,后续的剧情大致包括这些方面。第一,朝廷内部。内部张居正推动改制,继任内阁首辅的位子,同时宫廷当中有冯保、李妃做奥援(李妃跟张居正互相欣赏)。这样内阁、司礼监、皇帝(皇太后)三股权力能够凝成一股绳,朝廷内部少了掣肘(严*VS清流)。这里面的故事线可能牵扯到张居正、高拱之间的首辅之争(严世蕃说内阁首辅的位子轮不到高拱坐)。赵贞吉、徐阶显然是改制的阻碍,末尾埋下伏笔了,窃以为海瑞到淞江地区对付棉布行业官商,间接打击到徐阶,先铲除这个明面上的对头赵贞吉,去掉徐阶的左膀右臂,然后徐阶识趣一些体面内退,然后张居正、高拱争夺一番,最后自然是张居正获胜;再就是冯保、陈洪之间的掌印太监之争(这个太明显了),很可能是陈洪投靠了裕王一开始还能保住自己位子,后面冯保势力慢慢坐大,又有李妃、世子支持,被取代是注定的结果。

第二,朝廷外部。海瑞是对付贪腐官僚集团的利器,到了这时候海瑞更没有后顾之忧了,哪里改制有阻碍就派到哪里救火,可以放手去干。改制如果是为民争利,那些阻挠改制的自然就是与民争利,自然就不是什么清官、好官。海瑞其实跟田文镜一样,可以放心大胆对贪官说:其一,老子不贪,不贪就不会被你们收买,不会被你们抓到把柄;其二,老子不怕,老子朝里有人,而且是嗓门最大的人力挺老子。这样一来内外配合,张居正是*师深居庙堂运筹帷幄制定作战方案,谭纶是大帅坐镇中*调配资源上呈下达,海瑞、王用汲是将*一刚一柔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光有张居正制定改制方案不够,需要海瑞这样的打手去执行,其实同样需要谭纶这样有些中庸的人物帮海瑞善后,一方面约束海瑞,另一方面稳住官僚集团*心,毕竟海瑞嫉恶如仇,跟贪官势不两立的架势,多少有些人至察则无徒。要是拿海瑞的标准来要求其他官僚,估计没几个人愿意出来做官了。

第三,结局。改制之后取得效果,国库充盈,百姓安居,张居正、海瑞其实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兔死狗烹有点夸张,不过估计难免会落个鸟尽弓藏。海瑞得罪人太多,得罪的其实是整个官僚集团(当官真的图个为民做主?)。特殊时期皇帝需要这样的人物警醒下官僚集团,但是毕竟还需要官僚集团帮着治理天下,总不能为了一个海瑞得罪上上下下几乎所有官僚。张居正问题比海瑞更大,功高震主让皇帝嫉妒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面临着皇权VS相权之间的矛盾,张居正的权力大了,万历的权力自然就小了,这个大明王朝谁是老大?谁说了算?伏笔至少有两处,一处是迎接李琦他们回宫的时候万历露出害怕张居正的迹象,就怕后面万历会有个叛逆期,张居正还一直把万历当成对他言听计从的学生看待;再就是嘉靖答应赦免海瑞有反悔的时候说的话,谁答应你的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做的了主的才算数。

¥34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上下册)开中国历史正剧之先河刘和平成名之作历史预售书籍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旗舰店¥.6购买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分钟名作第29期大明王朝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