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天的一个夜晚,苏童在纸上写下了《妻妾成群》的第一行字“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的时候是十九岁”,所以这个故事从夏天开始到冬天结束,唯独缺了春天,春暖花开的季节之前颂莲疯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一个知识青年沦为了失去人性的疯子,这其中的变化都藏在了这部小说里。
《妻妾成群》的名字来源于一句古诗,苏童很喜欢所以取来作为书名,小说中的陈佐千有四个老婆,颂莲疯了之后有了第五房姨太,还将会有第六房、第七房。。。。。。按照苏童的说法,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小说的故事再恰当不过,而张艺谋于年对小说的成功改编则揭露了千百年来女性不公平的社会地位、丑陋的人性嘴脸以及复杂的生活氛围。从文字到电影,张艺谋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赋予了影片新的内涵,这种改编得到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中国早期电影改编史值得称赞的典范。
今天,我就从《大红灯楼高高挂》中的改编策略、意境展示、感情铺垫、物品隐喻、主题升华五个方面谈一下这部影片改编的成功之处。
01、充分个人化的视觉效果,鲜艳的红色冲击遍布影片,对主题元素进行积极创新。
苏童善于写人,这源于北师大文学系的培养以及对生活日积月累的观察。在创作《妻妾成群》时,他尚且年轻,因此以故事情节作为创作意图的推手,让情节的变化带动故事的前进。
但是中国电影当时仍处于探索时期,很多改编的作品都是名著,而缺乏对于小说的成功借鉴,这时的改编方式没有参考系,也就多了几分灵动,张艺谋的创作思路也是从那时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
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独特性。普遍性体现在这种体制由古代延续至今,当代人都能从老人、前辈的口中得知旧中国的风俗习惯。即使不是批判,也会勾起很多年长者的回忆和思考。独特性表现这个女人具有文化知识,因为父亲过世缺乏经济来源委身陈家,这是特殊时代下的个案展现。
在小说中,有两处提到了灯笼,一处是“十二月初七陈府门口挂起了灯笼,这天陈佐千过五十大寿。”,另一处是“到了夜里,两个女仆去门口摘走寿日灯笼,一个说,你猜老爷今天夜里去谁那儿?另一个想了会儿说,猜不出来,这种事还不是凭他的兴致来,谁能猜得到?”
两处灯笼一个是喜庆的代表,一个是欲望的诠释,作用含义都不相同。小说对于灯笼的象征含义有引申强化之意,后面会专门解析。但是到了张艺谋时,他必然要让影片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时改编的重点就在于视觉化冲击,也就在这时,张艺谋开始了大块色彩的运用和平衡构图的搭配,并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一以贯之,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影片中,给出数组特写画面,从点灯、灭灯、封灯、烧灯几个有隐含意义的动作来彰显伦理纲常的重要性。这种色彩的冲击能够营造出紧张的压迫感,将人穷尽在狭窄的院落中,似乎那股如同红色火焰的灯笼代表了所住之人无穷的生命力与希望。他们的争宠结果就是老爷宠幸,每天傍晚如选妃般的矗立门头等待着神圣灯笼的降临。在这里,灯笼代表了封建社会约定俗成的固有势力,让整个故事的讲述更加充实有张力,同时侧面烘托人物的心境,为影片营造出荒凉且恐惧的环境氛围。
02、压抑的氛围营造和扭曲的人物关系,让观众体会到旧时代的尔虞我诈和生存的艰辛。
在小说中,老爷陈佐千刚满50岁,他看中上大学的颂莲有为自己庆生的意味,他曾说“女人永远爬不到男人的头上来”,并且在第一次行房之时,颂莲看着陈佐千形同仙鹤的身体问道“你怎么这么瘦?”,陈佐千回复“让她们掏的”,可以说,陈佐千的生活是完全病态的,他想要做生活的主宰,事事都要进行控制,对于妻子的控制,对于权力的控制,对于家庭的控制,这些都是令陈佐千满意的。
影片并未直接给陈佐千露脸的机会,他只是如同幽灵的存在,这样“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设定有两处用意,一是可以让观众的焦点都放在颂莲身上,二是陈佐千成为了古代男人的象征,他的存在只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具有代表性,至于长相如何导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