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灯笼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地方史志线上展古现东村名人苑现当
TUhjnbcbe - 2023/4/3 20:14:0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古现东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数以百计的贤达哲人、忠臣孝子、清官廉吏和文化名人,以及优秀大工匠和勤劳朴实的劳动者。他们创造了古现东村和共和国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留下来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故事轶闻

古现东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千百年来,这片土地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产生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故事轶闻,口口相传,流传至今。这些故事轶闻具有鲜明的古现特色,每一个故事的人物事件,都能找到其时其人的原型。弘扬真善美,歌颂礼智信,给人们教育和启迪。

王余枚诗吓花知府

王余枚,古现王氏十四世。因其少年刻苦读书,致使眼睛高度近视,成年后又高中解元,所以古现族中乡里戏称“瞎解元”。

王余枚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聪慧过人,卓尔不群。在县、府学考中均独占鳌头,是福邑有名的才子。并且生性豪爽,风流倜傥,只因眼力较差,不中考官之意,自考取秀才后,屡次乡试不第。因此,胸中愤懑,常常针砭时弊,从不把靠阿谀逢迎吹牛拍马的达官贵人放在眼里。

清嘉庆九年,王余枚再次披挂上阵,应甲子科顺天府乡试,终于以三篇锦绣文章感动了考官,高中头名解元,此时,王余枚已近不惑之年。赴过礼部“鹿鸣宴”,游过金街,享过至极荣耀,王余枚回到家乡,继续刻苦攻读,准备更上一层楼。谁知次年参加乙丑会试不第,仅被授予湖北候补知县。所谓候补即是没有实职,只能等待候缺。至于能否得到实职,除了看运气,还要看是否会逢迎上司,取得上司的欢心了。王余枚生性耿直,绝非为五斗米折腰之辈。所以这一等就是十余年,王余枚已年近半百。期间,他有时做同窗好友的幕僚,或被豪门聘为西席。这年,嘉庆皇帝驾崩,朝廷三年不开科考,王余枚便闭了馆,闲时游山玩水,结朋交友,倒也十分清闲。

是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王余枚来到登州府,邀几位好友,登蓬莱阁赏月饮酒。十五的月亮把银辉洒在蓬莱阁上,青砖琉瓦,画楼雕栋,更显得典雅庄严。阁前人工湖上,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尤显得如临仙境。只是由于皇上仙逝,

国丧期间,朝野一律不准举行乐事,因此游人了了无几。

王余枚正在与几位好友饮酒谈天,忽然湖中传来一片琴瑟之声。只见一只灯火辉煌的官船在湖中缓缓游动,船首几位舞女翩翩起舞,坐在桌旁一位官人正与几位姬女饮酒作乐。王余枚从船头桅杆上高悬的灯笼上看出,此人正是登州知府花某。

这个花知府本是一个缺德少才的酒色之徒,只是凭着殷实的家产,花重金捐了一任知县。他虽无理*之才,却极会阿谀逢迎,千方百计博得上司的欢心,做知县不几年,不仅捞得盆溢钵满,且一路从县到州,从州到府,升任了登州知府。之后,这花知府更是有恃无恐,对百姓横征暴敛,欺诈勒索。他自己则花天酒地,挥霍无度。众百姓对他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

对花知府的无端之行,王余枚早就耿耿于怀。今天,王余枚又看到这个花知府,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全国举哀之时,置大清戒律于不顾,在大庭广众面前,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就决心教训教训这位知府大人。想到这里,他把手中酒杯一放,说道:“诸位兄弟,我今天要会一会这位知府大人,请大家为我做个见证。”说罢,几人乘一叶小舟向官船上划去,近前喊道:“请转告大人,我们是府学教习,知

府大人在这赏月,特来为大人助兴。”花知府听说是府学教习,也乐得有几个文人来作诗答对,以助酒兴,就让王余枚几人上到官船。花知府问王余枚:“将以何助兴?”王余枚道:“花好月圆,仲秋美景,怎可无诗?”花知府闻听,连声道好,就让仆人备下文房四宝,紧靠知府桌旁设下一案。花知府向王余枚一摆手:“领教大作。”王余枚铺好宣纸,研好浓墨,执笔在手,一行诗句跃然纸上:“哭哭哭哭哭哭

天”,花知府正心里喜滋滋地等着看赞美之词,谁知一连看到六个哭字,心中不满,已露不悦之色。谁知王余枚又出下句:“我皇晏驾未竟年。”“啊!”花知府心中一惊,竟然喊出声来。接着,王余枚笔走龙蛇:“天下花草皆悲色,知

府伴妾游花船。”两句刚写出,花知府额上已是汗滴如珠。

花知府哪里经过这种场面?知道这几人是来找碴的,并且这等大事,如果传出去,自己的乌纱不仅难保,恐怕还有牢狱之灾的。想到此,他立即动了灭口之念。刚要吩咐仆人动手捉人。只见王余枚在诗末题具:“山东解元王余枚。”并押印章于尾。花知府看到这里,头“嗡”的一声,冷汗早已湿透了衣衫。这位解元虽未谋面,却已如雷贯耳,深知他学问出众,胆量超群,并疾恶如仇,这样的人可是不敢得罪的。想到这里,花知府连忙一揖下拜:“不知是解元老爷到此,多有得罪,下官怠慢之处,还请海涵。”王余枚也不客气道:“知府大人今日之举,实在有失官体。我住在治下,常闻大人官声不雅。还望大人收敛点,多为桑梓造福为好。”说罢,下了官船,与几位友人扬长而去。

王祖源智断赖婚案

清同治十一年(),在京都兵部员外郎任上的王祖源升任四川龙安府知府。

龙安府是四川极贫困地区,穷乡僻壤,百姓生活艰难。王祖源到任后,设法帮助百姓发展生产,解除贫苦,让百姓安居乐业。

理*之余,他常常微服到龙安府街巷了解民情。一次他意外遇到一桩冤案:邻县一戚姓贡生与龙安许举人自幼交情笃厚,情同兄弟。双方成家后曾指腹为婚。如两家各生一男一女,即结为秦晋之好。果然,戚贡生生一男孩,许举人生一女孩,这桩婚事就定下来了,以后两家即以亲家密切来往。可是,正当儿女长大成人准备完婚时,戚贡生与许举人又相继故去。更可叹的是后来戚家又遭火灾,家财烧得一干二净,灾祸使戚夫人一病不起,临终前嘱咐儿子将田地房产卖掉,投奔许家完婚。戚公子携卖地产得到的二百两银子来到许家,许夫人见钱眼开,当场悉数收下。当她知道戚家已破产,

便生赖婚之念,开始冷言冷语,继而白眼相讥,而且茶饭不齐,根本不提女儿婚嫁之事,背地里又将女儿许给当地一家财主。戚公子得知后,悲愤交加,知道以自身处境,许夫人定不可能收留自己,提出索银回乡。可是许夫人不仅不还银,反而以戚公子在她家住有月余,让管家算账,说戚公子欠她十两银子,将其轰出门外。戚公子想:我堂堂七尺男子汉,何必居于檐下,受此白气。决心赤手空拳,回乡再创家业。可又一想,不能白受这不明之冤。决定先到府衙鸣冤,还自己一个公平。正在他往府衙赶的时候,又气又急,走得匆忙,撞到了微服私访的王祖源身上。

王祖源问明了根源,又通过许府周围邻居访明真情,非常气愤,便叫戚公子在门前等候,自己直进许家大门,径直来到后堂,见了许夫人拱手行礼。许夫人不知客从何来,忙答礼让座奉茶。王祖源说:“许夫人,今有一事,想请帮忙。”许夫人见来人穿着体面,举止不凡,不知身份,忙说:“先生不必客气,需要什么只管道来。”王祖源回道:“我要借贵府纸墨一用,写张告示贴到东门,宣示许家虽为书香门第,

却欺贫赖婚,并不还他人聘礼,让龙安城家喻户晓许家所为。”许夫人深知此事利害,忙叫人捧出50两银子。王祖源接下银子又说:“那好,东门我就不贴了,我到西门去贴。”许夫人本想再拿出50两银子了事,可转念一想哪能受这个气,把脸一沉,喝唤家人:“将此人乱棍打出!”家人刚要动手,只听厅下大喝一声:“我看谁敢?”只见两名带刀衙役匆匆而进,见了王祖源跪下:“我们在此护卫大人。”又对许夫人和家人喊道:“知府大人在此,还不跪下请罪。”许夫人一听是新任知府,吓瘫在地。王祖源对她说:“你欺贫赖婚,并赖人聘礼,你可知罪?”许夫人忙磕头:“知罪知罪。”王祖源说:“本应重治于你,念许举人有功名在身,且生前口碑甚好。看在逝者的面子,从轻发落。”王祖源让许夫人把戚公子的聘礼退还给他,又加罚50两银子,将银子全部交给戚公子。嘱他回乡发愤图强,好好读书,重振家业。戚公子千恩万谢返回家乡。

五岁祖源巧对联

王祖源是王兆琛的五子,家谱载,王祖源自幼饱受家训,嗜书如命,且一目十行,博闻强记。尤其喜欢作诗答对,同辈诸生未有能及者,并且常常妙语惊人。

话说王祖源五岁那年的端午节,家家插香艾,户户蒸糯粽。天不亮,母亲就给还在睡梦中的孩子们手腕、脚脖子上缠上五色缕束,贴身小褂上系上彩色小笤帚,挂上香荷包。厨房灶内溢出沁人心肺的粽香,把孩子们唤醒,大家爬起

来,同大人们一起供祖上香,挂菖蒲、熏苍术,点雄*酒。吃完粽子,孩子们就三三两两跑出家门玩耍。

小祖源吃过早饭,手中拿着几个小粽子往前院跑去,想找侄子们斗草玩。路过三哥家门前,正巧三嫂站在门旁,三嫂打少就非常喜欢这个活泼伶俐的小叔子,看见五弟手里拿着粽子蹦蹦跳跳跑来,就喊他道:“五弟过来。”王祖源与嫂子投缘,经常与三嫂切磋诗句。听三嫂喊他,忙跑过去。三嫂问:“五弟拿着粽子干啥去?”“找侄子们斗草玩去,这粽子是*物啊。三嫂您有何事,如无事我要走啦,别让他们等我。”三嫂说:“这样吧,我出一对,如果你能对得工整,就放你走。不然,就什么时候对好什么时候离开。”小祖源急道:“三嫂请出上联。”三嫂不急不慢地出曰:“五月五日五岁五弟手提五粽。”此联看似简单,但其中五个“五”字,点月点日点年点人点物,应时应景,巧合偶然,要贴切地对出下联,实属不易。三嫂出完上联,就笑看着小祖源,心想这下我可难住你了吧。只见王祖源略一吟沉,只见眼睛一亮,嘴唇微张似想回对,但脸稍一红,又把唇抿住。当他抬眼看见三嫂诡笑的神色,就毫不犹豫地开口:“三更三刻三旬三哥怀抱三嫂。”说完,撒腿就跑。此联一出,把三

嫂一下怔在那里,脸上一阵红晕,抬头看看周围无人,才静下心来,又恼又爱地对着跑出去的小祖源喊了一声:“五弟顽皮。”

此事传到王祖源爷爷王孔长耳中,老爷子叹曰:“好!好!祖源下联五个三“字”,有时有刻有岁有阳有阴,与他嫂子的上联对得贴切工整,小小年纪,竟能急中生智,脱口而出,真乃翰轩之才呀。”

海肠子的传说

从前,在京城最大的饭庄里有一位掌勺的福山人,他做的菜与众不同,味道特别鲜美。他的同伙就纳闷,刀工一样,材料一样,为什么他炒出的菜味就高人一筹呢?后来,他们发现,他炒菜时总是背着人,往菜里撒点什么。因为动作快,是什么谁也看不清楚,问他,他只是笑笑,不作声。因为他做菜好吃,许多贵宾点名道姓要他做,掌柜的就给他加钱,他好不得意,一时间成了京城大名厨。

韭香海肠

同行们都在背后嫉妒他。一天,同行们设计一个计策,请他吃饭。在丰盛的酒席中,众厨师排着队地奉承他,给他“戴高帽”,然后左一杯、右一杯轮流敬酒,不一会儿就把他灌醉了,不省人事。这时,众厨师就在他身上乱翻,最后

翻出一个盛烟末的口袋,口袋里装着一包淡红色的粉末。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一个个用手撮一点儿,放到嘴里一尝,顿觉从头鲜到脚。他们等到福山厨师醒后,一个个先请罪,后虚心请教。福山厨师道:“这是家乡古现沿海一带出产

的一种海产,名叫海肠子,有提鲜味之功效。为此,将海肠子烘干研成末,作为调味品用。但福山菜为什么总招人喜欢,关键不在于此,而是火候。无论海鲜、山珍,不同菜品需要不同火候,没有火候就没有福山菜。”众厨师听罢,一个个

点头称是。此后,众厨师纷纷拜福山厨师为师,虚心学习,把握火候,厨师菜品质量大有提高。这个大饭庄当时号称“天下第一楼”。

(资料来源于年8月出版的《古现东村名人苑》)

整理:陈立红

编辑:余啸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方史志线上展古现东村名人苑现当